目前分類:中國市場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國經濟凌駕日 躋身全球第二


更新日期:2010/08/16 14:46(中央社台北16日電)

日本上季經濟以不到預估值1/5的速度增長,疲軟的日本經濟已被中國超越

退居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再添全球景氣復甦蹣跚的明證

日本內閣府今天公佈,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年率0.4%,

較第一季經濟擴張4.4%大幅減緩。

日股在出口類股領跌下走低。

經濟減緩恐對日本央行帶來擴大貨幣刺激措施的壓力

但空前的舉債水準限制日本政府推出景氣刺激措施的能力。

東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資深經濟師新家義貴(Yoshiki Shinke)表示,

「這是相當疲軟的經濟數據」。

在出口減緩,內需仍疲軟的情況下,經濟將陷入困境。」

日股日經指數早盤收挫86.53點,或0.94%,報9166.93點,步向2009年11月以來的收盤新低。

日圓兌美元由經濟數據出爐前的85.59日圓兌1美元貶至85.82日圓兌1美元。

日圓8月11日一度升抵84.73日圓兌1美元,改寫1995年7月以來高點。

今天出爐的報告顯示,出口成長減緩,消費者支出陷入停滯。

日本內閣府議會秘書津村啟介(Keisuke Tsumura)今天向記者表示,

日本第二季整體經濟產出1.288兆美元,落後中國的1.337兆美元。

津村表示,日本2010年上半年經濟規模仍比中國大。

日本國家戰略兼經濟財政擔當大臣荒井聰(Satoshi Arai)在記者會上表示,

GDP報告不是經濟陷入停滯的指標,日本政府目前無意推出任何刺激方案。

他也指出,政府必須和日本央行合作,對抗日圓走堅。

根據共同社報導,日本首相菅直人(Naoto Kan)表態關切日圓升值

前財務省官員,素有「日圓先生」之稱的(木神)原英資(Eisuke Sakakibara)表示,

日圓可能再攀新高。

日本財務省大臣野田佳彥(Yoshihiko Noda)表示,日圓升幅過劇恐對經濟造成傷害。

野田矢言將和日本央行密切合作。

日本央行總裁白川方明(MasaakiShirakawa)也表示,

日銀將密切監控外匯和股市的波動。日銀上週利率政策按兵不動。

日本蘇格蘭皇銀證券(RBS Securities JapanLtd.)首席經濟師西岡純子(Junko Nishioka)

表示:「日圓走堅的衝擊將在第三季擴大顯現,導致出口大減,企業獲利大幅縮水。」

「未來幾個月,政府可能對日銀擴大施壓,要求日銀祭出進一步的貨幣寬鬆政策。」

在日圓走堅拖累日股大跌下,日本央行去年12月祭出固定利率放款計畫

日銀自2008年12月降息至0.1%迄今,利率維持不變。

(譯者:中央社劉淑琴)990816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廉森:亞洲創新 別當跟隨者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張瀞文整理】 2010.06.23 03:38 am

由本報主辦的2010大師論壇台中場昨天在亞洲大學登場,邀請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森(左三)發表專題演講。亞洲大學講座教授蔡進發(左起)、亞洲大學創辦人蔡長海、台中市長胡志強、經濟日報社長楊仁烽及亞洲大學校長張紘炬等人都與會致詞。

記者于志旭/攝影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膽怯,另一種人積極進取。

創業家屬於積極進取那一邊,對市場機會的警覺性高。

19世紀末的美國成功商人、加州糖業大亨Adolph Spreckels 曾說:

當我看到有什麼事情做得很糟糕,或是完全都沒有做,我就看到可以發財的機會。」


這些創業家可以從無到有,創造出新的東西來。

創業家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勇往直前,其他人則裹足不前

他們對風險有敏銳的直覺。

這種判斷力不見得從學校學到。

如果進展不順利,他們會加倍努力。

這是創業家的特色,會比別人更努力實踐他們的目標。

至於我的得獎學說—交易成本,與傳統經濟學理論不同。

傳統經濟學探討將投入轉為產出,關心的是價格產出與供需關係

不花時間去研究不同的組織形態。

交易成本 補經濟學缺口

但事實上,很多組織形態是在企業內部發生,不論是自己生產或發包給廠商,

會是反托辣斯等公共政策。

傳統經濟理論無法處理這個問題,交易成本的研究恰好可補上這個缺口。

我們可以將交易成本用來說明創業家精神。

20世紀前半期的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就說,產品與服務的創業家可以帶來破壞式創新

以新的方式來滿足消費者需求,讓市場保持適度競爭,所以競爭的形態很重要。

美國經濟學者William Baumol也說,

創業家

1.有遠見、

2.有想像力、

3.有積極進取精神的人,

4.但無法預測,也無法給予精確定義。


經濟學有很多不同理論,創業家的作為則無法預測,因此無法用傳統的經濟學來研究。

但創業家對經濟很有貢獻。

創業家被視為領導者的典範。

對我來說,我不斷思考,交易成本在經濟學理論中

讓我們有很好的基礎去研究創業家精神。

交易成本與傳統經濟學有何不同呢?

我認為,組織可以分析,而且組織最重要的是隨環境改變而調整

傳統觀念認為,組織是固定的,有投入,有產出,但

交易成本經濟學

談的是調適,要延續性。

只要了解到環境不斷改變,經濟組織就要不斷改變。

我們要看產品與服務的特性,是否適合市場機制或階層式的組織。

兩者各有優缺點。

我之前提出,交易是否自己做或外包,要依各自特色來選擇。

也就是說,當我們要決定治理架構前,要了解交易的特性,才決定要自製或外包

如果產品與服務需要特定資產,就要自己生產。

創業家所生產的不是一般東西,而是新形態的產品與服務,

是一般經濟學教科書無法處理的問題,因為教科書談的是處於平衡狀態。

創業家面臨的不是均衡狀態

我們必須要從不同角度來探討,到底創業家需要的是怎樣的治理架構。

監理規範 美國操之過急

契約問題就可以透過交易成本來解決。

兩周前,我在柏林也發表類似看法。

過去大家只想到如何降低企業成本,不如道人為因素很重要,

就像婚姻關係一樣。大家覺得婚姻與經濟學沒有什麼關係,

但我認為,婚姻可以視為契約關係,可以從交易成本來檢視。

如果大家想理解創業家精神,可以想想這些問題:好的制度是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我想舉出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第一是福特汽車公司創辦人亨利‧福特。

福特是不折不扣的創業家,他發明了汽車生產線概念,當時是創新的東西。

他不相信市場,因此製程不外包,但外包可以善加利用市場的競爭力


如果所有的東西都自己做,公司就有很大的階層組織。

但如果外包,市場機制又失靈,就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如果一家公司需要所有東西全都自製,同樣是要付出很大成本。

福特公司喜歡的模式,是全部都自己來,



1.鐵礦砂、

2.煤礦、

3.玻璃、

4.森林、

5.鐵路

都全包了,但事後證明是錯誤的

通用汽車就採取不同模式。

1920年代史隆(Alfred Sloan)接掌通用後採取的經營模式,讓公司有很大的競爭力。


第二是波音飛機公司。

波音是採取外包做法,包括波音787夢幻客機的機身生產都外包出去

包括使用何種材料,決定後就發包出去。

波音後來後悔這麼做,必須調整過來,因為他們發現若所有生產都外包,

無法改善最後飛機交貨的時間。

承認自己錯誤是很重要的。

如果無法用傳統經濟學觀念來解決問題,就可以用交易成本來決定

哪些東西自製或外包,避免後來要收拾爛攤子。

2010年6月的英國《經濟學人》報導,簡約型創新(frugal innovation)

是21世紀亞洲創業家的風格,是種逐漸興起的市場典範

也就是用便宜的方式來做創新,

例如儘量外包,東西有成效才付錢

然而,全部外包是錯誤的,波音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些東西要自己做,因為內部協調很重要


刺激創意 透過教育制度

還有,「有績效才有錢這種想法,是把人當機器,不可能成為21世紀的新主流

如果產品已經成熟,上述概念就會被視為剝削,但有些部分成熟的產品可以重覆運用,

按件計價的方式就行不通。21世紀亞洲的創新精神,要善用外包及公司內部組織階層。

創新無法透過「簡約型創新」來達成。

我認為簡約型創新不應是亞洲創業家劃地自限的做法

專精深化方面,21世紀應該是創新。

深化很重要,但邊際效應會下滑。

亞洲創新者不能永遠跟在人家屁股後面,教育及制度才會刺激創新,一定要鼓勵創意

【2010/06/23 經濟日報】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ㄟ個發-ECFA-誰會發─淺談簽署ECFA後台灣企業經營的產經策略

2010-03-11黃茂景顧問

一、認識ECFA

許多人都在問,究竟在簽了ECFA之後,

對台灣整體的經貿機會與人民的就業機會是好還是壞?

談這個議題之前,首先
要認識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到底是蝦米碗糕?

ECFA基本上可看是國際自由貿易協定(FTA)中的一種,

以ECFA簽署的角色是台灣與中國大陸,兩方談好貿易條件,

雙方的商品可以免稅進入彼此市場

簡單地說,

台灣與中國大陸將會共同逐漸整合成一個市場。

ECFA將是台灣與國際接軌第一塊積木,也將為台灣避免邊緣化帶來一絲希望。

亞洲地區現有高達五十六個FTA,只有台灣和北韓沒有對外簽定FTA,

待兩岸洽簽ECFA後,台灣將透過此協定而達到「東協加三加一」

(即東協十國加上中、日、韓,加上台灣)的FTA。

ECFA是決定兩岸經貿的關鍵,攸關台灣未來的命運

ECFA的簽署是決定兩岸經貿的關鍵,攸關台灣未來的命運,

影響台灣未來經濟發展與轉型方向,更會牽動全台灣每一個人的工作、薪水與財富。

ECFA將牽動經濟發展與轉型,任何自由貿易協定,都有

some winner some looser(即有得利者及失利者),

兩岸簽ECFA後,對

1.台灣機械業、

2.化學塑膠、

3.橡膠製品業、

4.紡織業、

5.石油及

6.煤製品業及

7.鋼鐵業

的生產及出口有可能大幅擴張,

主因是這些產業是現在台灣有出口競爭力產業,且主要出口地區亦集中在中國,

加上中國對這些產業課徵的關稅皆較台灣來得高,

因此簽署ECFA後(關稅大幅下降),

促使中國大陸對台灣這些產業的進口需求增加,進而帶動台灣生產擴張。

但相對的,對

1.台灣成衣業、

 

2.木材製品業、

3.運輸工具業,

將造成生產及出口的大幅萎縮,主要是這些產業在台灣為不具競爭力的產業,

將面臨大陸貨的競爭而明顯受害,受創弱勢產業也會造成勞工失業問題,

根據勞委會調查,ECFA之後,將有八萬七千名勞工失業,以成衣及服飾業受創最多。

中華經濟研究院針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提出報告指出,

兩岸商品貿易自由化可使

1.台灣GDP增加約1.65至1.72個百分點,

2.出口總量增加約5個百分點,

因自由化及兩岸關係愈趨緊密,台灣亦可因ECFA成為外商進入大陸門戶,

中國大陸也為台灣品牌、服務貿易出口提供絕佳舞台,

讓台灣有機會擺脫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相對弱勢

台灣產業也可藉機進行產業升級及轉型。

   保守預估未來七年內可能增加至少八十九億美元

(約新台幣二千八百四十八億元)的外人直接投資。

中經院副院長劉碧珍認為,ECFA為解決台灣經濟困境提供一線契機。

ECFA的談判將先由早期收穫清單起步

依據統籌ECFA談判事務的經濟部施顏祥部長明確表示,

兩岸ECFA談判將在2010 一月正式啟動,預定五、六月簽署。

當前最核心的談判即是「早期收穫清單」,

即列為第一批享受到降稅的產品項目,基於互惠原則,

大陸方面也會對我提出早收清單,優先降稅,也會優先進口到台灣。

站在爭取我方最大利益立場,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都想搶搭ECFA第一班列車,

爭取早一步加入早收清單,以利開拓大陸市場,強化其全球競爭優勢。

對這些企業來說,ECFA 猶如一道生死門,

沒有ECFA會完蛋,有ECFA 就會活過來,

而且, 還有可能在廣大大陸市場加持下,變得生龍活虎、一飛衝天。

塑化原料、紡織纖維、機械、汽車…降稅急迫性的項目將會優先入列

依據經濟部的規畫與彙整,列入早收清單的工業產品內容包括:

1.石化業方面有石化基本原料、塑膠原料、橡膠原料、人造纖維原料與石油化學品;

2.紡織業則以中上游產品為主,如上游的紗與線、中游的織布、工業用紡織品、其他紡織品;

3.機械及零組件則有工具機、產業用機械、機械零組件;

4.還有LED產業與汽車、汽車則還要談關稅配額;

另據了解,面板也可能列入,主要是考量日、韓兩國尚未與大陸約定調降關稅,

一旦ECFA談成,有助我面板業者提升大陸占有率。

二、簽署ECFA後台灣企業的經營策略要有大智慧

未來台灣的街頭將變得很中國

隨著ECFA的談判簽署,當兩岸走向共同市場,自然會在服務流通市場產生很大的變化。

現在的台灣人將很難想像以下的畫面:

1.來自中國奇瑞QQ迷你車滿街跑;

2.街上大樓的招牌呈現來自中國的中國銀行、

3.招商銀行、

4.中國工商銀行、

5.中國民生銀行…

等各式大型廣告看板;

超商架上多了來自對岸的

1.王老吉涼茶、

2.露露杏仁露、

3.椰樹牌椰汁

等提供台灣消費者更多選擇;

天津狗不理包子、全聚德烤鴨…。

這景象最快將會在2010年的下半年呈現,有人對ECFA充滿期待,也有人悲觀恐懼,

相對台灣中南部的農民、微型傳產製造業者卻難掩憂心忡忡,

擔心MIC(Made In China,大陸貨)橫掃全球的威力,

認為中國大陸比八國聯軍還可怕!

 簽署ECFA後台灣企業,受惠與受害並非是絕對,一樣的經營,走對的是逐步實現淘金夢;不懂、不知道因應的,蕭條、衰退、閉店就會來臨。

以下是對台灣企業該如何因應ECFA這場戰爭提供一些策略淺見。

策略一,善用大陸有利的資源

關稅降了,如何掌握關鍵的大陸廉價原料,以及如何運用它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是需要未雨綢繆的做功課。

例如:

水泥業的國產實業是台灣最大水泥進口業者(水泥加工製品最大業者),

該公司利用在台北港取得散裝碼頭BOT經營權,

在ECFA後可省去2.5%~5%的進口關稅,並享有中國水泥比較台灣水泥便宜約20%優勢。

策略二,善用兩岸的互補整合


如何抓優勢進行市場佈局,無論哪個產業都有指標優勢,如果能事先整合互補,

則將佔利基優勢而搶灘頭。

例如:

1.大陸餐飲業的俏江南、

2.天津狗不理包子,

3.台灣的鼎泰豐、

4.新天地海鮮…

都可進行整合佈局;

台塑的石化產業因省去6.5%左右出口中國的關稅;

鋼鐵業的中鋼、盛餘、燁輝,因省去8%關稅,而得與日韓等主要競爭國對抗。

策略三,要懂得買賣兩岸的商品

太子集團許勝發家族,在奇瑞找到一個再起的重要機會,汽車界都知道

台中的大肚,專門組裝奇瑞汽車的裝配線已經啟動,

最快2010年底就能讓第一部中國品牌車在台灣正式亮相。

奇瑞QQ是中國具知名的超迷你車,這款不到新台幣二十萬元的廉價車,

曾創下一天賣一千輛的紀錄,台灣將成為中國人品牌走出中國市場的重要試金石。

裕隆懂得賣「台」,把台灣品牌賣到中國大陸,

也因此增加60萬至80萬輛車的年銷售量,約台灣1年總銷售量的2倍。

此外,根據商業周刊的採訪團隊報導,



1.台灣各地最本土的鳳梨、

2.織襪、

3.陶瓷…

產業,看到的ECFA卻是十幾億的市場、同文同種的優勢、地理鄰近的便利…。

1.鶯歌台華窯燒出藝術的新天地;

2.社頭創新的「果酸絲襪」;

3.屏東香水鳳梨、金鑽鳳梨;

4.導演陳國富拍製的天下無賊、集結號、非誠勿擾等賣座影片,

都是行銷大陸的熱門商品。

策略四,要懂得用大陸人的錢與資源

對於中國大陸,行銷國際市場去是國策加強對台灣工作則是民族任務

兩個理由都讓大陸企業非來台灣投資不可!

因此如何懂得用大陸人的錢與資源強化經營利基變得相當高招的決策,

例如:

1.中國移動跟遠傳與聯發科的合作,

2.傳言中的愛之味與上海光明結盟

運用一波波的中國資金,製造台灣企業的機會,這是懂得用大陸人的錢與資源的典範。

三、建構台灣的品牌特色成為相對優勢

以許多人都悲觀看衰台灣的農業來說,台灣農業技術其實已擁有十分良好的基礎,

包括

1.花卉、

2.水果、

3.種苗、

4.有機農業以及

5.水產養殖

都有很好的成就,尤其在

1.產品履歷的建置、

2.科技種苗與

3.果實的篩選作業機制、

4.包裝品牌的行銷

等均領先大陸甚多。

如果在ECFA簽訂後,台灣可針對不同特色的產品,設立整合行銷機制,

將這些農產品配合台灣農村特有的文化風情,行銷到大陸乃至全球,

讓消費者都清楚地知道這是”Come from Taiwan”,就可以藉此打響台灣的品牌名號。


所以,不僅是農產品,台灣其他的傳統產業更應該藉由品牌塑造,來締造其產業的特色。

2010年的ECFA談判只是個開端,

未來還會有

東協加二、加三,韓國、日本、印度、澳洲以及紐西蘭

等國都會加入這個體系。

這樣的體系成型之後,將會產生所謂的「貿易轉向效果」,

體系內的貿易以及投資量將大幅增加,與體系外的經濟體形成差異,

因此台灣絕對不能置身在體系之外。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英九總統出席在北市文山區舉行的「總統與民有約座談會」,針對兩岸經濟協議與民眾溝通與交換意見。
(姚志平攝)


馬英九:簽ECFA 我們較占便宜 不讓台灣外銷市場繼續萎縮 這條路非走不可


2010-03-06 旺報 【記者何明國/台北報導】

總統馬英九昨天表示,簽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我們比較占便宜」,為了不要讓台灣的外銷市場「繼續萎縮」,簽ECFA這條路,「我們非走不可。」

不能等五年、十年,現在就要商簽。

為爭取民眾支持,馬總統昨天深入基層,到文山區的中國科技大學,坐圓板凳與國民黨立委賴士葆邀來的近千名民眾面對面談ECFA,包括經濟部長施顏祥、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勞委會主委王如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等四大部會首長都到場助講,民眾反應熱烈。

坐板凳和民眾搏感情

賴士葆說,原本規畫由他率隊帶民眾到總統府參觀,順便請馬總統向民眾說明政府推動ECFA的目的,但馬總統堅持「不行,我親自去地方」,於是他安排首場說明會,也讓馬英九坐板凳、沒有靠背,「他應該跟民眾拉近距離,才能體會人民感受。」

馬總統說,

2008年台灣賣到大陸1千億美元,大陸關稅9%,關稅就占90億美元,大陸賣到台灣325億美元,關稅13億美元,一來一往,差70多億美元關稅,未來簽訂ECFA降關稅後,「我們就比較占便宜」。而且貿易增加,就業就可以增加,外來投資也會增加。

賴士葆也說,

現在台灣人民比大陸人民每人每年要多繳近1萬元的關稅,簽了ECFA之後,就改善過來,等同台灣人民每人每年就賺1萬元,ECFA讓大家都賺錢。


立足世界 要靠外銷

馬總統強調,台灣未來10年、30年都一定要掌握外銷市場,要在世界立足,一定要靠外銷。



目前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台灣產品不可能不賣到大陸,目前台灣的出口有四成是賣到大陸,大陸是我們最大貿易伙伴,所以要簽就要和大陸簽ECFA。


馬總統說,台灣的外銷市場「繼續在萎縮」,和大陸簽ECFA之後,其他國家和我們簽自由貿易協定的阻力就會減少。如果不簽ECFA,台灣外銷市場會越來越小,台灣開放才能興旺,閉鎖就會萎縮,簽ECFA這條路非走不可。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岸經濟協議首次協商的成果


2010-02-03 08:52:45 來源: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69期
 

(一)有關情況

兩岸經濟協議(ECFA)首次協商於2010年1月26日落幕,雙方針對協議的名稱,基本結構,以及建立雙方商談工作機制的問題等達成共識。

2010年1月27日,馬總統出訪宏都拉斯,與媒體茶敘時表示,如果今年簽兩岸經濟協議,將是兩岸關係制度化當中重要一環。2008年5月就職之後,恢復兩岸中斷協商,也是制度化一部分,但只是程序,之後包括兩岸開放直航,簽署食品安全、共同打擊犯罪、金融MOU等,這些都是比較技術性的。

馬總統示,兩岸經濟協議雖然也是技術性協議,但涉及層面大,因為兩岸貿易佔台灣對外貿易41%,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兩岸經濟協議不僅涉及貿易,也涉及服務業開放、投資保障、智慧財產權保障等,制度化層面既廣又深,是兩岸經貿關係的新里程碑。

馬總統指出,等談判告一段落,準備要簽時,會先向國會報告重點,簽了之後,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要送審議的就送立院審議。

希望透過程序,讓受惠民眾瞭解,也讓受負面影響的民眾清楚,政府如何協助克服困難。

這部分要密集、大量、持續宣導,這是和過去不一樣的作法。

2010年1月27日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楊毅指出,台灣提出不開放大陸勞工、不擴大大陸農產品進口,「我們會認真充分考慮台灣方面的合理訴求。」至於台灣關切的自由貿易協定問題,楊毅說「兩岸商簽ECFA的協商剛開始,對於大陸會不會攔阻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這個問題為時尚早。」

2010年1月28日至29日中共對台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出席會議並強調:「要繼續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步驟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和兩岸制度化協商,全面協調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

要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積極擴大雙向投資,繼續扶持大陸台資企業發展,做好台商權益保障工作。」

(二)協商成果

基本上,ECFA首次正式協商,我方由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帶隊,大陸由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帶隊,成員包括雙方相關經濟主管部門的人員。

討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1)對兩岸研究單位共同研究的結論和建議予以評價,

(2)商議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正式名稱及基本結構,

(3)通報雙方專家工作商談小組構成,

(4)溝通和相互交換商談所需的經貿管理規定、稅則及統計數據等資料信息等。

其中,根據兩岸研究單位共同研究的結論和建議,而

確定之「協商原則」、「基本結構」和未來使用之「中英文正式名稱」,

將是關鍵問題。


1、兩岸研究單位共同研究的結論和建議

基本上,「共同研究」是各國推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前的重要步驟,主要目的是向兩國政府部門,提供建立自由貿易協定所帶來的機會和挑戰等有價值的資訊。

同時,促進加強兩國貿易關係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最佳方式的決策制定。

2009年4月間前經濟部尹部長與大陸陳德銘部長確立2009年8、9月間進行ECFA議題共同研究,2009年10月後開始進行技術性協商等共識。

其後,
中華經濟研究院利用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就洽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台灣的經濟影響進行評估,並於2009年7月公布「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摘要說明」。

大陸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經貿大學,以及南開大學則利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分析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大陸的經濟影響,並於2009年10月公布「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研究報告摘要說明」。

期間,兩岸的研究單位經過多次討論,充分意見交流,並於2009年11月進行共同研究。

2010年1月20日,兩岸分別在各自網站公佈兩岸研究單位(台灣方面是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方面是由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課題組共同進行ECFA的研究。)有關「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研究的共同結論與建議,內容相同。

對於共同研究的結論和建議,雙方一致認為,商簽ECFA有利於兩岸展開進一步的經濟合作,有利於兩岸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際經濟激烈競爭的挑戰,有利於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有利於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

上述共識,

一則彰顯出馬總統有關「ECFA是兩岸關係制度化當中重要一環」、

   「是兩岸經貿關係的新里程碑」等策略目標;

二則反映出大陸強調「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是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重要內涵」

    與「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政策意義。


2、兩岸經濟協議的正式名稱

ECFA首次正式協商確認協議中文名稱:台灣稱之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大陸稱之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至於協議的英文名稱,這次協商並未加以討論。

原本大陸商務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CECA)」研究報告摘要之名稱,與台灣所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名稱不同,引發外界認為雙方對於「架構」認知不同之疑慮。

但是王毅在2009年10月21日舉辦的「澳台關係十周年」研討會中指出:將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推動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已經將協議名稱和台灣名稱相呼應。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雙方「各自表述」地,分別使用「架構」和「框架」,但是都顯示雙方接受共同研究的建議,對於「先達成總體性的框架安排」,再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原則,分階段逐步推動後續進程,已有高度共識。

至於,ECFA加上「海峽」兩字,無疑是為了與兩會恢復協商以來的四次會談所簽署之十二項協議「名稱格式」,取得一致,同時也有將ECFA回歸「兩會制度化協商」架構之意涵。

3、兩岸經濟協議的基本結構

ECFA首次正式協商確認協議的基本內容,涵蓋兩岸間主要的經濟活動,包括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的市場開放、原產地規則、早期收穫計劃、貿易救濟、爭端解決、投資和經濟合作等;

今後將按業務議題進行協商。

同時,在ECFA首次正式協商中,雙方同意應本著

「先易後難、求同化異、循序漸進、積極穩妥」的原則,

儘快推動商簽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進程。

上述共識與我方目前所規劃之ECFA「架構內容」相當一致,特別是根據ECFA「共同研究建議」,「為讓雙方企業與民眾儘早享受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部分成果,建議商談『早期收穫計畫』。」

顯示兩岸已經確定「先建立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及經濟合作等領域之框架或架構條文,並同時協商『早期收穫計畫』與『清單』」之共識。

至於,「先易後難、求同化異、循序漸進、積極穩妥」的原則之提出,無疑是反映出,在ECFA共同結論中,兩岸研究單位在各自研究基礎上,雖然都認為對ECFA兩岸總體經濟發展有利,但是對不同產業帶來不同程度的正、負面影響,將因競爭力強弱不同而從中獲益或受到衝擊。

4、分組和資料信息相互交換

ECFA首次正式協商確認日後協商組別約略分為:

1.貨品貿易、

2.服務貿易、

3.原產地規則、

4.貿易救濟及

5.爭端解決、投資及經濟合作與

6.主談組

六組。

同時,雙方還交換了稅則及有關經貿管理規定和統計數據等

以為下回在台灣舉行的早期收穫清單做準備。

(三)未來展望

整體而言,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原則,儘快推動商簽ECFA進程,已經成為當前兩岸之共識。

展望在台灣舉行的ECFA正式協商,預期雙方將對涉及實質市場開放之早期收穫清單,以及以「宣示性、原則性文字為主」的ECFA條文草案,進行討論。

其中,在早期收穫清單方面,對於台灣強調:

「農產品不僅是經濟議題,還是社會議題。」、

「針對一些台灣傳統的內需型敏感產業,也希望大陸能理解台灣的關切。」

大陸表示:「在商簽協議時,大陸會充分考量台灣同胞的願望與要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顯示對於台灣不開放農產品和敏感性產品等主張,兩岸應該有協商之妥協空間。

至於ECFA架構條文草案,可能涵蓋

1.「貨物貿易」、

2.「服務貿易」、

3.「投資保障」、

4.「智慧財產權保障」、

5.「原產地規則」、

6.「貿易救濟」、

7.「爭端解決」、

8.「經濟合作」等,

並參考「東協─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建立「逐步推進」的模式。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政府以第五次江陳會為ECFA正式協商場合,

意味著須於四、五個月內,完成協商及文字確認,談判任務之艱難,應可預見。

對此,政府對ECFA之推動,

一方面必須注意大陸可能策略與對未來兩岸ECFA互動之可能情境;

二方面唯有儘早規劃ECFA簽訂後的商品、服務業市場「自由化」與

    開放大陸來台投資之進程,並提出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方案」,

    才能穩健地因應後ECFA時代的挑戰。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應貿易自由化,提升產業競爭力之措施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1210 10:48:23

目前政府洽簽ECFA,正是兩岸經貿關係朝向自由化發展,台灣朝向國際化之好契機;

透過開放或調降關稅,來創造兩岸產業優勢互補互利雙贏。

然而在貿易自由化過程中,

國內仍有部分屬內需型、競爭力較弱之產業,仍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政府除將運用談判策略爭取有利條件之外,

並應給予適當輔導,協助轉型升級,並提升產業競爭力。

我國除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外,未來將與其他主要貿易對手國陸續簽訂各項自由貿易協定,故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將持續發生。

因此經濟部在正式進入貿易諮商之前,即研擬完成

「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

對未來可能受影響產業及勞工,提供各種支援措施。


根據產業與勞工所受之各種可能影響,依對象不同而分別採行下列3種調整支援策略:

(1)對於內需型、競爭力較弱、易受貿易自由化影響之應加強輔導型產業,

          主動予以「振興輔導」。

(2)對於進口已經增加,但尚未受損之衝擊產業,主動協助「體質調整」。

(3)對於已經受損之產業、企業、勞工,提供「損害救濟」。



一、振興輔導

凡經經濟部認定之加強輔導型產業,經由經濟部專案小組審議通過後實施,主要措施包括:

(一)輔導產業升級轉型

運用經濟部科專經費,進行整體因應貿易自由化之策略規劃,並推動「因應貿易自由化加強產業輔導計畫」。

主要措施包括:

1.進行產業概況調查,

2.推動台灣製MIT優質產品標章驗證輔導,

3.辦理個別產業技術與管理輔導(產品設計與產品開發),

4.加強產業人才培育及

5.協助個別產業產品市場拓展及

6.推廣行銷。

(二)提供中小企業融資信用保證

運用經濟部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推動中小企業「促進就業保證專案」,包括提供優惠保證費用、提高同一企業保證限額等。


(三)協助中小企業群聚發展

協助中小企業

1.運用群聚方式形成規模經濟,

2.提供技術、

3.科技、

4.知識創新加值

等整合性輔導,促成合作共同創新產品內涵、服務形態及營運模式,以提升產業價值。

另針對地方微(小)型企業提供ICT加值服務輔導,振興地方特色及群聚產業發展,

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優勢。



(四)協助拓展外銷市場

運用經濟部推貿基金,措施包括籌組海外參展拓銷團及邀請國外買主來台採購、輔導廠商發展品牌、提供國內外商情資訊、協助培養國際行銷人才以及補助相關公協會赴海外辦理貿易推廣活動。



二、體質調整

本階段之支援策略主軸為「體質調整」,輔導對象為因簽訂區域貿易協定(含ECFA)受進口衝擊產業,除上述「振興輔導」措施外,尚包括下列措施:

(一)輔導產業升級轉型

進一步透過提高研發補助比例(業界科專計畫加碼及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加碼)協助業者轉型升級,另鼓勵企業組織調整並協助培育產業專業人才,以提高產業競爭力。

(二)提供廠房及設備更新低利融資、鼓勵企業併購之投融資

運用行政院國發基金,協助業者獲得轉型升級所需資金或進行併購改善體質,提升產業競爭力。


(三)協助就業安定

運用行政院勞委會相關基金,協助就業安定,措施包括:

1.在職勞工薪資補貼

 

2.職務再設計補貼


3.協助事業單位人力資源提升


4.建立就業服務單一窗口


5.主動提供就業服務及職業訓練訊息



三、損害救濟

本階段之支援策略主軸為「損害救濟」,輔導對象為受進口損害產業,亦即依「貨品進口救濟案件處理辦法」,針對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貨品進口救濟案件認定損害成立之產業,除提供上開輔導、調整相關措施外,增加措施如下:

(一)協助業者轉換業種與產品

運用經濟部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提供擬轉型之業者低利融資,另由經濟部科專經費依照業者需求提供技術輔導及提高研發補助比例,鼓勵企業轉換業種或產品。

(二)協助轉業再就業措施

運用行政院勞委會相關基金,協助勞工轉業再就業,措施包括:

1. 運用通報機制及時進場協助被資遣勞工


2. 提供三合一就業服務,協助失業者儘速就業


3. 運用多元就業促進工具,協助再就業


4. 依據失業勞工參訓需求,辦理職業訓練及提供訓後就業媒合


5. 開拓職場體驗機會,做為轉業前嘗試及適應準備


6. 提供短期就業安置,避免落入長期失業


7. 提供受損產業失業勞工失業給付期滿後之津貼補助


8. 提供搬遷津貼及租屋津貼

「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經費來源包括各部會公務預算及基金,

以民國99至108年為期,總經費為950億元。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迅速以中華民國國家願景 面對挑戰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亞迪魔力背後的困境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上海證券報)2009 / 11 / 06 星期五 12:19

截至2009 11月5日,據統計,

比亞迪在香港上市01211.HK的53周股價記錄中,最高為88.4元,最低為9.39元。

就是說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其股價翻了近10倍。還有一個更實際的數字是:

剛剛過去的10月,比亞迪共銷售46646輛,較20099月環比增長6%,較2008去年10月同比增長91%,其中f3破三萬輛。

  但現在的問題是,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政策推動力還是那麼大的當下,這個爆發力驚人的、主打新能源概念的明星公司,能否繼續玩轉「魔方」,克服種種不利,實現消費者、市場、政府以及股東對它的所有狂熱想像?

新能源 新困境

在信達國際研究部董事彭偉新先生看來,已經很難預測比亞迪1211.HK的未來股價。「市場對比亞迪旗下電油混合汽車及電動汽車未來盈利前景有非常正面的期待,這刺激股價不斷沖高,另外由於市場上無同類汽車股可作比較,所以目標價難以預測。」

彭偉新觀點代表了海外資金一致青睞比亞迪的真正原因:電動車產品的贏利值得期待。比亞迪在資本市場彷彿已經有了一種神奇的魔力,幾乎只要跟比亞迪沾一點邊,就能坐上一輛過山車。與比亞迪聯手開發新能源車的佛塑股份近三周來,股價也上漲65.8%。


然而,作為比亞迪的開山之作,F3DM油電混合電動車向私人消費者出售的時間表已經一推再推。從最初的今年上半年到第三季度一路向後拖延,本報記者最近從比亞迪新聞發言人、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王建鈞處獲知,正式向私人用戶出售的計劃將從2009今年四季度開始


對於這次延遲,他的解釋是,公司最近正在研究補貼政策怎麼落實,消費者買了之後怎麼從政府拿到補貼,這是非常實際的問題。「我們公司正在走一遍流程,把自己當成普通消費者,看需要花多久才能拿到補貼。」

就是說,第一批銷售出去的37輛F3DM悉數為政府採購及大公司團購。

F3DM是比亞迪的第一款新能源汽車,最新工信部出台的《新能源推薦目錄》中,它也是首批唯一一款被推薦的轎車。但對一款已經上市11個月的車來說,37輛的成績也差強人意。「最近政府採購也在積極進行,包括對大公司的銷售我們也在做。」王建鈞這樣表示。長遠地看,F3DM的銷售表現將成為市場眼光的試金石。如果成功,比亞迪的股價將「不可限量」,如果不能,將大挫市場信心。

新能源車對比亞迪的意義已經不言自明,正在積極啟動的A股回歸計劃也透露了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大手筆投資。9月召開的比亞迪股東特別大會上,通過了向中國證監會申請發行A股在深交所上市的決議,並表示所得款項主要用於發展新能源車及相關研發,包括鋰離子電池生產、深圳汽車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以及太陽能電池二期項目等。

「門口的野蠻人」

兩條腿走路的比亞迪在傳統汽油車上的表現,也是資本市場對其充滿信心的有力證明之一。

來自中汽協的數據顯示,比亞迪今年成為增長最快的汽車企業,1-9月生產了29.10萬輛汽車,同比增長170%,其中9月當月產量是4.41萬輛。

2003年,比亞迪正式收購西安秦川汽車,進入汽車製造與銷售領域。雖然進入汽車行業不過5個年頭,卻以每年100%的增長率演繹著汽車界的「深圳速度」;2006年,比亞迪僅依靠一款F3便實現了5萬輛的銷量,2007年銷售汽車10萬輛,同比增長了100%;2008年雖然遭遇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但銷量仍比2007年翻了一番,不得不說是中國汽車界的一個奇跡。

黑馬比亞迪在營銷戰略上的猛烈程度曾經讓很多人「側目」。

 資深汽車營銷人士韓先生就在濟南看到一幕:

比亞迪F3上市的4S店就選擇開在豐田的對面,打出的橫幅是:做中國的花冠(豐田的一款暢銷車型)。

當時濟南的愛車人士都蜂擁而至,場面煞是熱鬧,硬生生從豐田手裡搶走不少消費者。

外形很相似,不看車標根本看不出分別,而價格比花冠便宜好幾萬,這對消費者還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就這樣,比亞迪以一種「門口的野蠻人」的姿態開始了與競爭對手的較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簡單地劃分,比亞迪的營銷區域分為南北兩大塊。

兩三年來,在南方銷售始終優於北方大區的背景下

北區招聘的新任銷售負責人主動寫下「血書軍令狀」,不成功即走人。在這樣破釜沉舟的進攻下,北區的銷售果然在年底超越了南方。

這樣的戰術也許顯得簡單粗暴,但短期來看,效果不錯。

中國獨立汽車分析師賈新光甚至認為,比亞迪原定是2015年做中國第一,現在看來完全可以提前2-3年實現這個目標。

另據比亞迪的有關人士介紹:「從長期發展戰略來看,未來出口比重將佔到總銷量的50%。明年比亞迪的出口會有明顯突破。」據該人士透露,2009年計劃出口整車4萬輛,在去年基礎上翻一番。2009年比亞迪的海外主戰場還是在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下一步海外拓展目標是以色列以及歐洲市場。

七寸短板

擺在比亞迪眼前的難題並不少,不管對於傳統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都需要險中求勝。

傳統汽油車仍然是基礎,比亞迪內部人士承認,包括給經銷商的利潤,比亞迪汽車的毛利率有20%之多。要確保這一塊的利潤維持下去,就必須獲得品牌上的更多認可。

但身為自主品牌的一員,品牌力仍是比亞迪的最大短板。要甩開其他的自主品牌競爭對手,與合資企業搶市場,性價比較高的比亞迪要取得品牌上的突破,才能獲得更高溢價。10月底剛剛上市的高端精品車G3可以看作是品牌向上走的一次有益嘗試。

王建鈞坦陳:「我們在普通消費者當中是一個低端的標識,品牌力還是非常弱,在現階段的經營當中,必須要放棄相當大的利潤來積澱品牌。」

但眾所周知,品牌建設遠非朝夕之功。現在,銷量上的成功,已經僅僅屬於數字上的成功,比亞迪能否突破來自品牌本身的挑戰,才是明年的重中之重。

此外,新能源汽車的確實在急需被證明。因此,比亞迪迫切需要兩款車的成功。

首先,F3DM在國內市場,能否順利打開新能源汽車的私人消費者市場。除了補貼政策可以彌補車價過高的不利局面外,充電站、與國家電網的合作也必須盡快推進。「我們正在與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商談。」王建鈞這樣表示。事實上,沒有做好電動車配套設施的建設,對廣大消費者來說,電動車就永遠只是「鏡中月」。比亞迪這方面同樣受到政府部門的掣肘。

其次,王傳福在上海車展期間曾向萬鋼部長承諾過2010年向美國出口E6純電動車,這一點,本報記者同樣從王建鈞處獲得證實。「明年E6出口美國的時間表不變。」王建鈞透露,公司計劃先在美國挑選一個特別的地區試水,面向政府機構、公用事業公司和其他企業客戶推出幾百部E6電動汽車,每台定價略高於40,000美元。

但一位試駕過E6的行業人士表示,他試駕時有顛簸感,可能汽車的電腦控制技術有問題。

比亞迪當然不會把這樣有明顯瑕癡的車帶進美國市場,但留給它的時間確實也不多了。而過去6年中,比亞迪至少已在電動車項目上投入了超過10億元,不容有失。

中國第一款進入美國市場的汽車,會是比亞迪純電動車E6嗎?整個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業分四時期,雲端計算是新商機


記者:范榮靖

第七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系列活動「創業論壇──與李開復面對」邀請到創新工場總裁李開復、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以及美商中經合總裁劉宇環等人對談,分享彼此創業經驗,也暢談兩岸創業的最新機會在哪?

李開復表示,從科技、資本、及人才三大機會來看,現在是最好的創業時機,時間不等人,因此他才決定離開GOOGLE,一圓自己的創業夢,也協助更多中國大陸年輕人創業,把握機會。


他說,在科技發展方面,現有電子商務、行動上網、雲端運算等三大趨勢發展;在資本方面,大陸整個創投界,一直有個缺口,就是初期投資者太少了,因此他選擇成為大陸的天使投資者,在新創公司創立初期,就挹注資金,並提供協助;最後,

在人才部份,大陸人才濟濟,創新工場成立第一天,就收到7000多封履歷表,而現在累計已有四萬多封。

郭台銘也對李開復的看法,表示贊同。郭台銘說,他和李開復相識18年了,李開復不只是年輕人的精神導師,也是像他這樣老一輩企業家的導師,他每次都會向李開復請益科技界最新發展趨勢。李開復的名字,其實就意謂開始復興中華網路科技,機會無窮。

郭台銘進一步說,在創業時,可以區分為四大時期,從創意發現、落實創意、經過巿場檢驗、到拓展事業版圖等。其中,創新工場關注的是,前兩個階段,而鴻海則可以後兩個階段,提供協助。

  近20年來,時常奔走美國、大陸、台灣,找尋最佳投資機會的創投教父劉宇環也說,他在六年前,就已投資一家從事雲端運算的公司,而現在更是中國大陸最好的創業時機,他日前才剛和他的美國朋友聊天,不少人都希望趕快搬到大陸,分享與這波經濟高成長帶來的好處。

而創新工場是一個給合「財」與「才」的全新商業模式,將會影響未來華人創投界的營運模式。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220億元,中國人壽市值居全球壽險公司之首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金融時報)2009 / 10 / 12 星期一 14:11

2009年9月,當人們心潮澎湃地準備迎接新中國60週年華誕之時,險企上市同時也成為保險行業熱議的話題。

  先是天平保險大股東天茂集團宣稱,天平保險已與國泰君安簽署上市輔導協議;然後是中再集團2009年 9月初斥資33億元入股光大銀行,公司總裁吳高連表示,要推動中再集團整體上市,必須在股權投資、資本運作方面多做嘗試。

不過真正唱大戲的還屬與共和國同歲的老牌險企,9月24日,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召開創立大會,公司宣佈整體改制收官,中國人保也基本完成其大金融綜合經營的佈局,將擇機在A股上市。

  上市,無疑已成為保險公司謀求更大發展的必由之路。

截至2009年6月底,中國已有各種組織形式的保險公司120餘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493家,兼業代理機構13.7萬家,其中有6家公司在境內外上市,一家保險中介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他們不僅改寫了港股、A股中國保險企業上市的零紀錄,還通過股改、上市,使資本實力大大增強,經營理念、運行機制明顯轉變。國際視野的提升,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都巨大地釋放了公司發展的內生動力,企業迅速得到超常規發展。

中國人壽、中國平安進入全球《財富》500強企業。由於金融危機的重創,在國際上很多金融機構市值慘遭縮水、品牌價值一落千丈的情況下,2009年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排名仍較2008年度提升26位,位列133位,「中國人壽」品牌價值由2008年的668.72億元人民幣上升至824.37億元人民幣。

截至2009年9月22日,中國人壽市值達到1203億美元、8220億元人民幣,居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市值500強企業第31位,為全球壽險公司之首。


中國民族保險企業擁有了比肩全球頂尖保險企業的雄厚實力。

艱難創業承載民族保險業復興夢想

2009年87歲的中國保險界元老王恩韶在回憶自己的保險生涯時寫道:「我從1942年就參加保險工作。舊社會的保險基本控制在以英、美為首的外國保險公司手裡。當時我們很多年輕人心裡感覺很不痛快,希望有朝一日成立自己的保險公司,建立獨立自主的民族保險事業。」

1949年,伴隨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民族保險業的新篇章,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誕生實現了王恩韶的夢想。但王老心中一直有一件未了憾事。

1986年,王恩韶被派去英國創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英國的子公司,並任中國保險(英國)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那時,他就曾考慮過在倫敦再辦一家人壽保險公司。但由於壽險的經營模式和人才與財險完全不同,「在倫敦,我們能做到在世界財產保險的中心立足,而且與西方老牌公司平起平坐,這算是為我們國家保險事業作出的貢獻,但美中不足的是壽險公司沒有辦成,感到深為遺憾。」

20世紀80年代,儘管中國保險行業已開始甦醒,但規模小,主體少,而且業務單一,經營落後,保險整個行業的規模甚至不及四大國有銀行一個分行的資產規模大。

  「1992年友邦登陸上海灘,給上海乃至中國保險市場帶來很大的衝擊,其推出的保險代理人營銷方式具有震撼效果。」平安保險相關人士說。在此之前沒有人認識到中國壽險領域巨大的業務成長空間。而正是之後壽險業的發展成就了今天保險業規模的迅速擴大。

  到1995年,上海已有天安、大眾兩家區域公司。保險法的頒布,使泰康、新華、永安、華泰、華安5家股份制公司先後獲批成立,再次掀起新一輪市場主體進入大潮。

而作為對分業經營政策的回應,由人保改組而來的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在京浮出水面,旗下有3家專業公司。至此,中國保險市場群雄競技的大戲敲響了開幕鑼鼓。
  改革開放? 重組改制讓險企煥發活力

  如果說1996年開始的專業化經營使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新華人壽、泰康保險等一批保險機構迅速崛起,那麼2003年的重組上市則為中國保險機構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世紀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保險業在短時間內「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全面對外開放,當一大批外資、合資公司紛至沓來時,「狼來了」的呼聲響徹國內保險業。

  中國保險企業將在準備還很不充分的情況下,直接走上與實力雄厚、經驗豐富、技術領先的外資公司同台競技的道路,顯然壓力巨大,挑戰空前。

  「不少人動搖了。」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總裁楊超回憶說,當時,在外資公司先進的產品概念、經營戰略及強大的母公司背景面前,特別是在高薪的誘惑下,中資公司人才大量流失。「有人說,國有金融企業太土氣---歷史包袱重、管理水平低,在國際化的背景下沒出路。

  我們不服氣!」實行股份制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勢在必發。

  從2003年起,人保財險、中國再保險、中國人壽、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等這些我國保險業的中堅分子開始了股改、重組、海外上市融資和回歸A股的風雨之路。其中太多的艱辛與驚心動魄,由此帶來公司戰略、制度的幡然巨變只有經歷者才有切身的體會。

  2003年年中,三大國有保險公司全部重組改造完畢。與此同時,平安保險也在謀劃集團整體登陸資本市場。

  2003年11月6日,人保旗下子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內地金融機構海外上市第一股在香港掛牌交易。

  北京大學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孫祁祥教授當時對此評價表示,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使其格外引人注目。

首先一個特點
就是所謂「保險第一股」的概念---人保財產保險公司不僅成為第一家在海外資本市場上市的內地保險企業,也是第一家直接進入股票市場募集資本的內地保險企業;

第二個特點
股票發行的巨大規模,公司共發行30.052億股,佔人保總股本的28%,籌資總額54億港元;

第三個特點
是國際市場對人保股票認購的積極性令人印象深刻。

  2003年12月17日和18日,中國人壽分別在紐約和香港成功上市,並創造當年全球最大規模的IPO。2007年1月,中國人壽壽險公司作為保險概念股第一家在上海成功回歸A股,填補了我國資本市場沒有保險股的空白,同時成為我國首家境內外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險企業。

  2004年6月,中國平安在香港H股上市,兩年後回歸A股,短短3年之內市值由800億元一路飆升最高曾超過萬億元,由此鑄就了平安內部員工的無數超級富豪。

  2007年11月,作為首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國內保險中介股,泛華保險掛牌首日便以58%的傲人漲幅榮獲當年中國公司在納市首日表現榜單的「探花」。

  2007年12月7日,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啟動A股發行,這意味著國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保險集團亮相資本市場,成為第三家登陸A股的保險公司。

  做強做優? 邁向國際頂級金融保險集團

  「我國保險業正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保監會一直鼓勵保險企業抓緊時機,支持符合條件上市的保險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做大做強中國保險業。」從2000年開始,保監會一直積極推動險企股改、上市,並施以政策助力。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多次表示,險企上市對於提高保險企業競爭力、實現民族保險業的快速發展有著戰略性的意義。


  「全球保險業在資本市場有三個特點:

一是保險業控制著40%的全球資產;

二是保險業對資本的需求巨大;

三是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的60%-70%的保險公司都是上市公司。

上市是保險業的行業特點決定的,是保險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走的路,唯一的選擇。」平安保險董事長馬明哲曾以此下定了挺進資本市場的決心。而境內外兩地上市,為其帶來充足的資本金,也為平安在金融綜合經營先行一步打下堅實的基礎。借助戰略投資者和國際化的管理團隊,以保險業務為核心,並已涉足證券、信託、銀行等金融領域,成為全球第六大金融保險集團公司。
  上市後,通過市場力量的兼併和重組為構築中國的「保險航母」創造有利條件。2007年年底,中國人壽審時度勢,響亮地提出了打造國際頂級金融保險集團的奮鬥目標,並按照「三步走」的戰略,在鞏固壽險、資產管理兩大核心主業市場競爭能力的同時,積極穩妥地發展財險、養老險,並為下一步涉足銀行、證券、基金、信託領域做好準備。

  而在2009年9月24日,新成立的人保股份公司董事長吳焰表示,此次人保改制是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銀行改制模式後,從金融企業集團的角度率先進行的有益探索,開創了綜合經營格局下金融集團改制的先河。

  繼2003年保險公司上市元年之後,2009年無疑成為險企上市的一個關鍵年,中國保險市場發展巨大潛力讓人們相信,在今後境內外資本市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險企身影。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