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左永安顧問 醫院的墮落 醫院遇缺不補、醫療團隊待遇不穩定或不佳,影響醫療品質 醫院也開始大型化和財團化 ,為以降低經營、人事、採購、醫材、藥品的成本,買更便宜的東西、吸收更多的病人,間接衝擊醫療服務與人力品質。

都是醫療商品化的惡果(滕西華)

2011年 03月29日 



 
近日署立醫院許多高層疑似收賄的案子,引發諸多爭議,

這都是政府放任、甚至主導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的惡果。(醫院就是個問題)

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的問題,已侵蝕整個醫療體系的價值,

醫療商品化的思維是追求最大利潤,

醫療自費金額與項目不斷增加,醫院也開始大型化和財團化,


為以降低經營、人事、採購、醫材、藥品的成本,

買更便宜的東西、吸收更多的病人,間接衝擊醫療服務與人力品質。

求利潤漠視病人權利

公立醫院的逐年萎縮,衛生署絕對難辭其咎。


公立醫院的競爭力和價值,不在追求盈餘,


而是必須在整體以利潤為導向的私醫體系中,維持公共衛生的任務,

扛起照顧賠錢病人的責任,

如照顧精神病人、愛滋病人、酒藥癮病人、傳染病甚至癌末病人等。

然而,政府任憑公立醫院自負盈虧,

下場就是醫院遇缺不補、醫療團隊待遇不穩定或不佳,影響醫療品質;

醫院為降低成本、確保獲利,只能仰賴外包業務

招標採購或派遣人力、增加自費項目。

衛生署自己都把署立醫院整體委外經營了,

如何能去規範署立醫院「核心業務」不得外包呢?

長期下來,公醫不再有競爭力,不上不下,更別提其結構性的院長輪替,

都是幾個人的權力遊戲。

醫療商品化的極致便是國際醫療專區,

而無論有心人士如何為國際醫療專區擦脂抹粉,

都掩飾不了這是一個典型「商品化價格」政策!

政府在「非營利」的醫療體系中,

竟然想讓專區醫療機構可以「營利」、「廣告招攬病人」


(連廣告費都要納稅人出錢)、甚至是「上市」成為公司,


而專區外不行,一樣醫療、不一樣的規範,


這是什麼樣矛盾又匪夷所思的政策,簡直人面獸身。

政府只強調幾百億「產值」;另一個是拿「部分產值」當「道德稅」

來挹注健保,以此說服立法院及民眾支持。

我們擔心的難道只是對健保病人的排擠而已嗎?

一旦得以公司存在,醫療大剌剌成為商品,所有醫師或服務都只是標價,


不但追求最大利潤,還能上市上櫃,醫療如何自主?

如何確保以病人權利為中心價值?

健保病人永遠是這些醫療公司業主檢驗、遴選它優秀團隊的戰場,

醫學教育如何能避免醫師或團隊不去歧視或選擇病人?

如何不以價格做算計來治療病人?這無疑是飲鴆止渴!

貧富拉大醫療階級化

全民健保確保醫療體系在政府可管理的價格或利潤內,

提供民眾一定品質的醫療服務,為民眾帶來健康而傲視全球!

然在此情形下,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的情形仍急速惡化,

貧富差距拉大使醫療出現階級化,

還包含了

1.醫學科別的發展嚴重失衡

2.醫院大型化與連鎖化

3.醫療分級模糊化

4.醫療人員普遍待遇下降

5.醫療糾紛增加等

6.整體醫療價值的改變


作者為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