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左永安顧問 麥肯錫競爭力論壇 EMBA TTQS 共通核心職能 「藍色巨人」 IBM 的外號叫: 藍大媽...I'm Big Mother 6月16日,IBM將歡度100歲生日,成為世界上第一家成立超過一個世紀的IT(資訊科技)服務公司。


IBM 的外號叫: 藍大媽......I'm Big Mother


百變巨人IBM 縱橫一世紀



【經濟日報╱記者曾仁凱/
    台北報導】
2011.06.13 
 
從個人電腦(PC)、信用卡磁條到超市結帳條碼,


這些帶給人類生活便利與效率的玩意兒,


全都是出自「藍色巨人」IBM之手


6月16日,IBM將歡度100歲生日,


成為世界上第一家成立超過一個世紀的IT(資訊科技)服務公司。 


翻開IBM 的企業沿革,宛如重溫近代電腦科技業的歷史軌跡,


這家「百年老店」,曾一度瀕臨鉅額虧損的經營危機,


但透過不斷地發明與創新,多次轉型、蛻變、再創顛峰,


譜出世界科技史上難得的「藍色巨人」傳奇。 


根據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 的統計,50年前的美國前25大企業


目前還留在五百強企業名單上的,只剩下


通用汽車(GM)、


埃克森美孚能源集團(Exxon Mobil) 、


福特汽車(Ford)、


奇異電器(GE)、


寶僑集團(P&G) 與


IBM等六家公司,


IBM是其中唯一的IT公司。 


催生科技 深入生活層面 


一路走來,IBM 發揮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緊緊牽動著全球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社會演進,


比起目前當紅的蘋果,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連美國登陸月球的太空船「阿波羅號」,


也是靠著 IBM 的計算機引導,才能成功完成任務


1964年,IBM推出System/360,首創允許產品線可與其他公司產品協同運行,


開啟相容性與電腦系統新時代。


在70、80年代,IBM 幾乎成為電腦代名詞,深入家庭、學校、企業等各個腳落。 


而IBM之於台灣同樣關係緊密,


IBM是最早在台灣設立分公司的科技外商之一,


早在1956年就獲經濟部核准成立。 


以IBM為首的開放式X86個人電腦(PC)架構(相對於蘋果封閉的Mac) ,


微軟、英特爾組成的「Wintel」能夠萌芽,成為PC市場的主流,


也造就宏碁、華碩、鴻海、廣達、仁寶等一長串台灣PC供應鏈今日的成長茁壯。 


不過,長年獨霸業界,導致老大心態滋長,


90年代初期,IBM 未能即時反應PC市場的快速變化,


在短短三年間大虧了150 億美元(約新台幣4,350億元),


一度瀕臨破產。


尤其2004 年,IBM將PC事業部門賣給大陸聯想(Lenovo),更是震撼業界。 


一位科技業者形容,IBM 是PC的發明者之一,一直以來技術領先全球,

但也因為如此,IBM 擅長經營利基市場,做得都是毛利率極高的生意;

90年代初期,面對PC淪為規模和價格的廝殺戰場,IBM顯得水土不服。 

在IBM前執行長葛斯納(Louis V. Gerstner) 


的帶領下,IBM 啟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企業轉型,


徹底擺脫硬體公司框架,成為以服務為導向的科技公司,


營運重拾成長動能,寫下IT產業史上最經典的「反敗為勝」戲碼之一。 

衝上雲端 營運重拾動能 

5月底,IBM市值超越微軟(Microsoft),

躍居全球市值第二大的科技公司。

正當電腦產業進入「雲端運算」的新紀元,


IBM成功從PC霸主微軟的手中奪回寶座。 

相較於諾基亞(Nokia) 、雅虎(Yahoo!)、摩托羅拉(Motorola)等科技巨擘,

近年從炫爛歸於平淡,

IBM以一家100歲高齡的人瑞企業突圍,顯得更與眾不同。 

2010年會計年度,IBM的營業額為999億美元(約新台幣2.86兆元)

這個數字比

鴻海的合併營收(2.31兆元)還高出24% ,


足足是台積電(4,069億元)的七倍之多。 

IBM 2010年獲利達到148億美元(約新台幣4,240億元)

比起台灣前五百大服務業的獲利總和,足足還要多出一倍。


IBM每股盈餘11.52美元,換算新台幣高達329.8元,


則是台灣股王宏達電(48.49元)的6.8倍、聯發科(28.44元)的11.6倍。 

【2011/06/13 經濟日報】
 
 
 
于弘鼎軟硬兼施 聚焦四領域
\
【經濟日報╱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
2011.06.13 04:15 am
台灣IBM總經理于弘鼎。
(本報系資料庫)
 
 
台灣IBM 總經理于弘鼎表示,
過去台灣在科技硬體領域表現太突出,
長年下來,企業、甚至政府的資源配置朝硬體傾斜,
面對新的「軟硬整合」商業模式,台灣科技業必須想辦法「快速轉型」,
並借助大陸市場,提高成功機會。
1990年代,IBM 開全球科技業先河,從單純的硬體公司,

轉型成為結合軟體、服務和硬體的「科技服務顧問公司」,引起惠普、戴爾效尤。
就在中華民國與IBM都將歡度100歲生日的前夕,
于弘鼎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分享IBM 的經驗,
提供台灣經濟轉型與科技業再造參考。
以下為訪談紀要:
問:IBM從硬體轉型為軟體服務公司,有何成功秘訣?
答:最近蘋果的「軟硬整合」模式讓全球科技業重新洗牌,
台灣不能忽視這股趨勢,如果台灣還是只把重點放在硬體開發,前途堪慮。
台灣過去以科技硬體創造經濟高峰,

硬體太重要、聲音太大,容易淹沒軟體、服務業發展。
政府應擬定更清楚的產業政策,透過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產業走向新方向
未來隨著兩岸關係緩和,有機會借助大陸市場,提高成功機會。
我認為,台灣科技業必須要轉型,且速度一度要快,
因為大陸等新興市場崛起的速度非常快,很快就會追上。
問:IBM面對下一個100年,有哪些發展方向?
答:IBM 現階段有四大重點方向。
一是「持續投入新興市場開發」。
新興市場目前營收不大,但未來潛力無窮。
第二個重點方向是「商業分析與優化」。
資訊爆炸時代,每家公司都有大量資料,這些資料如果沒有善加應用,一點意義都沒有。

IBM在全球有九座研究發展中心,有許多科技家,
希望透過數學模型分析,讓這些資訊可以預測未來。

第三是「雲端運算」。
台灣很多都是在談硬體,其實背後提供的服務,
才是最有價值。
過去十年來,IBM已收購超過100家軟體和服務顧問公司,
建構強大實力。
最後是「智慧的地球」。
全球人口集中,「城市化」趨勢愈來愈明顯,
大城市會衍生出交通、污染、水資源等許多問題。
IBM 希望用科技的力量,幫助企業、全人類生活更加美好。
【2011/06/13 經濟日報】

 
 
創新 大象跳舞的秘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藍色巨人」 IBM
    全站熱搜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