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 左永安顧問 國際醫療專區 大陸醫療機構已明確對外資開放 行政院政務委員 朱敬一更看重的是「不做」,台灣即將面臨的危機。初期台灣也將只開放二至三張執照,占台灣現有510家醫院,不到百分之一。大陸三月正式核定的十二五計畫,將醫療列為「重點中的重點」項目
國際醫療/不積極 醫界人才將被掏空
際醫療/不積極 醫界人才將被掏空
7 Apr 2011, 6:46 pm
行政院政務委員 朱敬一
昨日乍見衛生署前署長葉金川「 國際醫療不設專區較可行」一文,深感驚訝。
\猶記得兩年前,曾與葉前署長討論,當時葉非但贊成以專區發展國際醫療,
就連落腳地點金門都想好了。理念怎麼會突然轉向?
細讀之後才理解,更多的是憂心,希許政府把配套做好。
葉前署長的擔心,強調的是「做了」,會如何、如何。但我的社會科學背景,
卻強調「比較」多種取捨,可能會造成的影響。
國際醫療,我更看重的是「不做」,台灣即將面臨的危機。
台資醫院正是其積極拉攏對象。
中共衛生部二月底就來台灣招商,
五月將在對岸辦大型招商會。
屆時台灣名醫整批、整批到大陸定居,幫大陸有錢人看病。
台灣醫生還得飛到大陸,去學技術;台灣病患得飛到大陸,掏腰包看醫生。
面對大陸磁吸效應,如果政府毫不作為,放任彼岸這般掏空台灣醫界人才,
才是對國人不起。
對台灣而言,它不僅是一個產業,恐怕更有戰略意義。
面對大陸的崛起,國際醫療已變成如全球化般,
不論你喜不喜歡都得面對的議題。
思索如何安排配套。
只允許專區內醫院設公司,是對台灣醫界倫理觀念,
衝擊最小的小門。
專區也是最容易管理,最不會排擠國人醫療資源的方法。
政府將配套,未來台大、長庚等醫學中心,醫生在母醫院服務時段不可減少。
初期全國也將只開放二至三張執照,占台灣現有510家醫院,不到百分之一。
放諸國際,除了新加坡以外,印度、杜拜、馬來西亞都以專區發展國際醫療;
至於泰國,國際病患高度集中在兩家醫院,
雖無專區之名,但卻有專區之實。
未來專區醫院除了繳稅,稅後獲利一定比例將回饋健保,以求造福國人。
國際醫療是個跨政黨都認同的產業,
大陸的磁吸效應,更是不論我們喜歡或不喜歡都得面對的事實。
政府所能做的只有積極面對,思索如何安排配套,才是當為。
|
|||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徵求意見稿中,
原先在2007年版目錄中被列入限制類,僅限中外合資、合作的醫療項目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長期以來,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一直難以解決, 加上醫改進度落後,一直被外界批評為與醫療行業向外資開放較慢有關
針對本次全面對外資開放, 台灣聯新醫療集團總執行長、上海辰新醫院院長張煥禎指出, 台資醫院將在大陸「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他分析,大陸國務院已在2010年11月底頒布 「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 明確指出包括港、澳及台灣在大陸舉辦醫療機構,享有「優先支持政策」; 而ECFA也同意台資也在上海、海南、廣東、福建和江蘇等五個城市獨資設立醫院; 現在全面對外資開放,說明台灣醫療業者將不僅與大陸醫療機構競爭, 還將面對歐、美、日等先進醫療國家的挑戰。 新光健康管理事業公司總經理洪子仁認為, 大陸開放外資投資,代表大陸意識醫改已跟不上經濟成長速度, 民眾對高品質專業醫療的需求已非常強烈,這正是西進機會。 同時,大陸對醫療產業的開放, 也代表者 包括台灣等周邊臨近國家的醫療機構與醫療人才多了一個選擇機會。 【2011/04/08 經濟日報】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