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 左永安顧問 TTQS 共通核心管理職能 台灣經濟轉型必須先於大陸,但兩岸競爭力正迅速彼長我消 產業專業職能標準地圖 服務業的成功依賴品牌、創新和管理 knowhow 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已經到了必須徹底翻轉的關鍵時刻,重點在如何留住人才、永續培養人才、吸納國際優秀人才,繼續提升台灣研發創新軟實力。

 

社評-台灣產業軟實力面臨危機

  • 2011-06-11
  •  
 
中華徵信所調查台灣5000大企業,發現服務業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
獲利率連續兩年超越製造業,展現了服務業的優勢。
我們固然為服務業的成功感到鼓舞,
但其中同時暴露的台灣產業發展兩大危機,讓我們深以為憂。
一、台灣服務業市場規模小,未來如何持續發展。
二、服務業獲利率凌駕製造業,表示製造業的獲利能力逐漸低落,
        台灣製造業必須向利基型產業轉型,否則將失去製造優勢。
先談服務業的規模危機。
目前兩岸服務業分工態勢是,大陸業者挾豐沛的資金和市場規模優勢
到台灣高薪挖角,吸引人才西進。
大陸對台灣的軟實力有龐大的需求
一旦台灣軟實力菁英被大陸大量吸納,
將形成台灣出人、大陸出錢,最終成就大陸品牌的結果。
台灣自豪的軟實力,其實正在被鯨吞蠶食中。
兩岸都以文創產業為重要經濟發展策略,


但台灣內需市場小,政策獎勵不足,業者多以小型工作室模式苦心經營,


大陸卻憑藉市場優勢及優渥的政策獎勵,多方來台挖角,


使台灣文創人才快速流失,政府再不採取對策,恐怕文創產業會被掏空大半。
台灣服務業市場小、規模局限,服務業輸出大陸已經有多年經驗
及早到大陸布局,終於造就現在的規模。
大陸經濟正轉型服務業導向,
服務輸出將是台灣下一波發展利基,但除了極少數有實力的大型業者外,
服務業的成功依賴品牌、創新和管理knowhow,因此,要在大陸市場攻城略地,
技術、人才、資金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很難取得有利競爭地位,
個體戶或小商鋪很難三者兼備,未來將面臨嚴酷的競爭壓力。
過去20年,台灣製造業大量西進,固然造成南北發展失衡與若干失業問題,
但這是全球化趨勢下不得不然的選擇,如果軟實力也紛紛外移,
並面對深不可測的競爭壓力,台灣經濟前景就堪慮。
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已經到了必須徹底翻轉的關鍵時刻,
重點在如何留住人才、永續培養人才、吸納國際優秀人才,繼續提升台灣研發創新軟實力。
 再談製造業危機。
台灣在軟實力創新發展過程中,可以比較宏達電與鴻海的不同經營策略。
這兩家公司的共同特質是資金豐厚,技術、人才領先。
鴻海堅持代工、併購成長模式,宏達電則在2006年改變策略,進入品牌製造領域。
不同策略的結果是,
鴻海自2006到2010年營收成長1.55倍,達到2兆規模,稅後純益成長29%(771億);
宏達電2006年以來營收成長1.62倍(由1048億元成長到2750億元),稅後純益成長56%,
由252億元達到395億元,5年的成長額將近鴻海的2倍。
宏達電只用不到鴻海12%的營收,就創造了相當鴻海51%的獲利,品牌優勢極為明顯。
台灣談要走自主創新研發道路已多年,但企業很少如宏達電堅持自創品牌,
猶記宏達電當年發表自創品牌,
絕大數外資投資機構看壞而紛紛減碼,但宏達電用市場銷售證明它的策略選擇是正確的。
宏達電在4年間達成了鴻海10年前就有能力卻不敢挑戰的事,
這固然是經營者策略的選擇,但長期以來鴻海堅信的台灣國際代工價值,
正逐年面臨嚴峻挑戰。
再進一步看這兩家公司進入數位內容的轉型,
鴻海的郭台銘董事長在2006年即跨進電影產業,揚言斥資百億打造電影王國,
但除了《白銀帝國》並沒有其他亮麗成績;
反觀宏達電的王雪紅董事長,
2011年入主香港TVB,借力使力讓宏達電跨進數位內容產業。
儘管鴻海已跨進大陸3C通路進入內需市場,
大陸3C通路產業毛利率越來越低,鴻海只是從低毛利代工進入低毛利服務,
這也是台灣製造業往服務業轉型的共同困難。
大陸大、台灣小,台灣經濟轉型必須先於大陸,
才有繼續發展的利基,但兩岸競爭力正迅速彼長我消,
台灣必須掌握人才優勢,擴大與大陸軟實力的優勢距離,
如果軟實力也走上空洞化命運,台灣就會真正邊陲化。
  

  • 旺報
  •    

  • 【本報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oscott 的頭像
      tsuoscott

      左永安顧問專欄 共通核心職能 卓越經營模式 ISO10015 TTQS 連鎖加盟創業 雲端運算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