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性力量注入理性管理,激勵團隊績效加倍 |
|
只擁有高IQ或高EQ的人,都不一定是最佳經理人。
只有能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達成平衡者,才能榮膺最佳經理人寶座
|
|
|
|
領導不設線── 組織圖框不住的動員力
強‧卡森巴哈、齊亞.卡罕/著 蔡卓芬、李芳齡/譯 天下雜誌出版 售價:320元 |
邏輯只能滿足你的需要……;但魔力能實現你的渴望。 作家湯姆‧羅賓斯(Tom Robbins)曾寫下如此說法。
過去幾世紀以來,心智與情感間的拉扯,
以及將兩者整合在一起的渴望,
一直是作家們源源不斷的創作主題。
相較之下,管理學家多半只專注研究心智或情感的其中一項,
或耗費數百年的時間辯論何者較為重要。
心智或情感何者較為重要,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
相反地,
我們應了解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各能提供何種利益,以及為何它們需彼此協力運作。
「理性」與「感性」的爭辯 二十世紀前半期,商業組織內的主流管理學思維以理性主義學派為主,
主要根源來自於科學化管理學之父佛德瑞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
所做的相關研究。
他強調,公司在挑選、訓練與發展員工上,都應嚴格採用科學化方法。
他也相信,科學化的方法論若要成功,
必得與員工一起合作,
因此,
優化績效的最理性方法,
就是將工作等分,經理與雇員的工作量幾乎相等。 泰勒的原則有其道理。
二次世界大戰前,許多工廠因為採用泰勒的理論進行管理,而使生產量激增。
泰勒也積極倡議,認為所有組織都能採用「時間與動力學」
來 增進 組織效率,釋放 組織潛能。
最後,
亨利‧福特的汽車工廠以組裝線生產方式,實踐了泰勒的科學化管理理念。
之後,較強調情感途徑的管理實踐方法興起,自成一學派,與理性思維大異其趣。
一九六○年,道格拉斯‧麥格里哥(Douglas McGregor)
出版《企業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一書,
提出兩項與個人工作行為相關的理論:X理論與Y理論。
X理論認為人們不喜歡工作,
傾向受人指揮, 金錢回饋與懲罰 是促使 員工工作 的 最主要動機,
與管理學的理性途徑不相違背。
他的第二個Y理論則假設,
人們樂於工作,並 尋求機會擔負責任,目的感、 感受與成就感 乃是 工作動機。
Y理論回應了其他當時許多著名學者的想法。
一九五四年,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將 自我實現 放在其所提出的 最頂層。
基本上,
階層理論 用 排序 說明 人們如何 感覺自己生而為人,做了些什麼,以及為何這麼做。
佛德列克‧賀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他幾乎已單獨成篇的文章
《再論如何激勵員工?》(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中,
也回答了自己的提問。
他指出,迎合挑戰、承擔責任 與 進行 自認 能有所表現 且 感覺良好的工作, 是人們工作的 情感動機。
理性學派與情感學派各有倡議者,彼此很少交流,雙方觀點也從未整合。
換言之,他們只堅持「非黑即白」,而未尋求「異中求同」的可能性。
史丹佛大學教授哈洛德‧李維特(Harold Leavitt)
曾出版包括
《管理心理學》(Managerial Psychology)、
《從生存到升遷》(Top Down) 等許多著名書籍。
以下節錄的篇章,說明了理性學派與情感學派兩大陣營在一九五○年代中期時,
如何看待對方在組織績效上的研究:
這場偉大戰役中的 某個小衝突 正發生在 麻省理工學院。
當時,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尚就讀研究所。
我們是賀茲伯格的追隨者,深感驕傲,甚至自大,
因為當時 賀茲伯格提出了Y理論,已成為著名的人性學先驅。
我們這個小團體自封為「人中人團體」,在麻省理工學院某大樓的三樓出沒。
我們的敵人──
冷靜頑固的會計系、財務系、
追隨泰勒後裔的「管理學原則」信徒以及產業工程系──
都身處同一棟大樓的一樓。
我們「人中人」團體有時須到一樓上課,
學習各種系統化但毫無人性的愚蠢知識,如 財務管理或成本會計。
你可能猜到了,突襲衝入敵人疆界,不過是為了更鞏固我們對三樓人性學派的信仰。
我們對那些信條越是深信不疑,對一樓異教徒就越是蔑視。
一樓的那些傢伙,眼中看不到真理就算了,
還頑固不知妥協,充滿偏見,錯得徹底。
他們只會在需要情感的地方不斷新增機器,
甚至完全不了解我們「士氣、激勵、參與」
等神聖關鍵字的意涵。
我們稱一樓的那些傢伙為「只會賺錢的尼安德特人」。
他們則叫我們「相信幸福的小男生」。
李維特的故事或許有點戲謔,但在論戰發生的當時,
這些場景並不誇張,且論戰不只出現在學術圈,
企業內各階層的管理者也加入戰局。
雙方對於什麼是最好的方式,
能促使員工專注在領導者認為重要的事情上,
以提升績效並幫助企業經營成功等,
一直各執一詞,毫無共識。
我曾多次在各公司觀察並參與這類辯論,有些主管在兩邊陣營都押寶,
但只有少數人了解這兩種主張的重要性。
我們很早就接觸關於心智與情感的辯論,
在我們參與管理顧問工作前即充分參與。 需求階層理論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