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7 03 17 左永安顧問 EMBA 個案 「策略」就是企業競爭的手段。
「策略」就是企業競爭的手段。
策略的定義
1策略一詞原自希臘文之Strategous,本意為統帥軍隊之將軍。
2Porter (1980) 認為策略的本質就是為了應付競爭所需。
3Certo & Peter (1990) 指出策略是為了達成企業目標所採取的行動方針。
4林建煌(2003) 解釋策略是綜合環境,資源,目標等三項因素的結果。
5湯明哲(2001) 認為策略是企業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
6Hofer & Schendel (1978) 解釋策略是組織在內部空間(組織本身)與
外部空間(環境)兩者之間的一種調適力量。
他解釋若用生態學來說,策略是幫組織在環境中找到一個生存利基(Niche),
若以經濟學來說,策略是幫組織在環境中創造(Rent)了一個有利的位置,
而若以管理學來看,策略是替組織找到一個市場領域(Domain)。
Hofer & Schendel 將策略分為四個共同構成因素:
1. 範圍(Scope):
企業範圍係指策略領域(Strategic Domain)的廣度,
企業範圍的界定,反映了策略管理人員對企業目標與使命的觀點。
2. 資源的配置(Resource Development):
企業資源不是無限,企業透過資源取得與配置來達成目的。
3. 綜效(Synergy):
策略必須能發揮綜效,綜效是一種聯合效果(Joint Effect)。
即總和績效大於各部份績效之和,我們常以1+1>2 來表示這種結果。
相對於綜效,另一個即是反綜效(Negsynergy),即1+1<2。
因此策略擬定應該能發揮正綜效。
4. 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策略目的為取得競爭優勢以達成策略目標,因此策略必須指出企業如何在其領域的
每一個事業或產品/市場中從事競爭,亦即企業如何找出及維持一種相對於現存與
潛在競爭者的不同優勢,以取得獨特的競爭地位。
Mintzberg(1987)則以5P 定義策略:
1. 策略是一種計劃 (Plan):
策略是經過有意識思考後的一種企圖行動方案,或是處理一種情況的指導綱領。
2. 策略是一種手段 (Poly): 策略可以是一種用來擊倒對手或競爭者的行動。
3. 策略是一種型態 (Pattern):
策略是一連串行動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型態,即策略是行為中所呈現的一致性,
不管這一致性是有意塑造或無意形成的
4. 策略是一種定位 (Position)。
5. 策略是一種觀點 (Perspectiv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