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0與4之間:半全球化時代 Pankaj Ghemawat/著胡瑋珊/譯 大塊文化出版 售價:380元

書摘─半全球化時代:世界並非一片平坦


文/iThome (記者) 2009-11-27

國與國之間的差異性依然主導全球商業環境,如何克服並因應國界差異,成為企業布局全球時的重要課題

市場全球化即將來臨。

跨國的商業世界逐漸進入尾聲。跨國集團也是如此……跨國集團的事業遍布許多國家,在每個國家都以相對較高的成本調整產品與作業流程。全球企業卻一以貫之,在每個地方都以同樣的方式銷售同樣的產品。

──李維特(Ted Levitt),〈市場全球化〉(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一九八三年

就在李維特大膽預期市場全球化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

市場全球化的熱潮逐漸為生產全球化的願景所取代。

不過全球化的末世預言還是換湯不換藥,以千軍萬馬之姿橫掃而來。這樣的遠景之下,各界總把焦點放在全球化之後的整合策略──其中多少帶著「放諸四海皆準」的特性。

這也是李維特把全球策略定義為整合世界之中的因應策略,至今依然橫行無阻的原因。

我在這裡要跟這位哈佛商學院已故的同事說聲抱歉,這個定義依然過於偏頗,

本書會重新定義全球策略,以說明各種策略的可能性。

我認為各國之間的差異之大超越一般大眾的認知。

所以,如果假設這個世界會進行完整的全球化整合,所擬定的因應策略往往過於重視國際正常化,以及數量上的擴張。當然,利用各國之間的相似處固然重要,但是因應箇中差異也不容忽視。在近期以及中期,有效的跨國策略會兩者兼顧,也就是我所說的

半全球化(semiglobalization)。

現在的末世預言?

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地球平坦說是全球化末世預言的核心

最近我接受電視訪問時,主持人給我的第一個問題──

而且問得很認真──就是為什麼我還是認為這個世界是圓的!

不過他也提出全球化末世預言的其他遠景──像是距離的消失、歷史的盡頭,或

李維特本身的最愛──口味的聚合。

在這個領域,有些作者把這種末世預言說視為一種好事──避免古代分裂人心的部落衝突,或是把同一套主張推銷給全世界每個人的大好機會。其他人則不看好,認為這樣的發展會導致每個人都吃同樣的速食。不過這些人通常都是基於世界各國幾乎完全國際化的假設(或是預言)。

這就是我大力反對的地方,不過我是基於數據,而不是個人意見。不管是在國界之內,或是跨國進行,各國大多數經濟活動類型還是相當本土化的。

好比說,各位不妨問問自己,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總額當中,

有多大的比例是和全球固定資本形成(global fixed capital formation)毛額有關?

換句話說,在全世界的資本投資當中,有多少是企業在本國之外進行的投資?)

各位可能也聽過「投資沒有國界」這樣的說法。

事實上,FDI佔整體固定資本投資比率這項數據從開始蒐集以來,三年(二○○三年到二○○五年)當中,每一年都不到百分之十。換句話說,投資的每一美元資本當中,FDI佔的比率連一角都不到。如果考慮到FDI當中大都是併購案(這類併購案的投資其實不會累積資本支出)的事實,那這個比率會更低。儘管合併熱潮會讓FDI佔固定資本投資淨額比突破百分之十,但這個數字從來沒有達到百分之二十的水準。

FDI並非特例。

圖一‧一摘要說明十個領域國際化的程度。誠如各位可見,這些層面國際化的程度都在百分之十上下(百分之十剛好也是這十個項目的平均值),而不是百分之百。至於該圖最下方「貿易佔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比率」的絕對值,可能是當中最大的例外──可是如果把重複計算的因素納入考慮,其降幅也最大,可能跌到快要百分之二十的水準。所以如果在缺乏具體資訊的情況下,我得對某些活動國際化的程度加以臆測的話,那我會猜大約在百分之十上下,而不是百分之百!我將此稱為「百分之十的假設」。


雖然是「百分之十的假設」,但我還是主張「半全球化」,而不是「十分之一的全球化」。部分原因在於,百分之十絕對不會成為任何一種全球性的常數:

1.我猜未來數十年間,圖一‧一所列的項目中,國際化的程度大都會增加,並且推動平均值(緩慢)上升。

2.許多層面國際化的程度都創下新的紀錄,國際活動可能會受到相當程度的矚目,甚至超越目前在全體經濟活動當中的比重──這個現象日漸重要,而且逐漸朝著全新的領域發展。

3.相較於其他跨國協調的管道,企業國際化會有相當程度的優勢──以及劣勢──所以企業對於國際化的興趣可能也會超越一般國際化的程度。

因此,大規模企業國際化的程度不會只有百分之十:譬如,全球百大非金融企業的行銷業務、資產,以及人員聘用,平均而言有一半都是在海外。另外,許多規模較小的公司也可望提升本身國際化的程度。

所以,我在圖一‧一所提的數據,並不是說跨國的議題不值得一提,而是說我們應該從半全球化的觀點觀之。從這個觀點來看,各種有關全球化的末世預言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其誇大的程度。

迫在眉睫的末世預言?

另外還有一派末世預言的說法是:這個世界就算今天不是平的,明天也會變成平的。

面對這樣的主張,我們必須著眼於大趨勢,而不是逐步探討整合的程度。研究結果很有意思,有些層面的整合程度多年前就已經達到空前的高點;譬如,長期國際移民佔全球人口比例經過粗略計算之後,

我們發現一九○○年(上一個移民高峰時期的分水嶺)的水準比二○○五年還高一些。


另外有些層面雖然創下新紀錄,但這是經過一段相當長的停滯、甚至逆轉之後,直到近年來才發生的現象。譬如,FDI佔GDP比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達到高峰,但直到一九九○年代才回到當初的水準。其實,有些經濟學家甚至主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化衰退的程度(FDI充分顯示這個現象),是最近這幾個世紀以來最令人驚訝的變化。

最後,有些層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久就恢復、甚至超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整合水準。

國際貿易佔GDP的比率就是個最明顯的例子:

在一九六○年代期間,這個數字便超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錄,於

一九七九年首度達到百分之二十的水準;

在接下來的二十五年間,甚至達到百分之二十七。

如果按照這樣的成長速度推測,那麼貿易佔GDP比率在二○三○年之前,還不會達到百分之三十五。這樣的水準雖然是史無前例,但絕對稱不上是什麼巨大變化。

在做這樣的推論時,各位不妨考慮這波趨勢背後的一些動力,也就是末世預言家對於跨國整合最強調的兩大要素:

1. 科技進步,尤其是通訊技術

 

2. 愈來愈多的國家對於全球經濟的政策轉變

此我們要問的是:在這兩大要素的推動下,世界的整合真的迫在眉睫嗎?

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

技術的日新月異似乎是全球化預言家最常宣稱的推動力量。上一個世紀運輸(尤其是通訊技術)進步的程度最引人矚目。

譬如,紐約打電話到倫敦三分鐘的通話成本,在一九三○年是三百五十美元,到了一九九九年卻只要大約四十美分,現在更因為網路通話技術的進步,逐漸達到零的水準。

跟傳統普通的通話服務比起來,許多新型態的連接模式(因為數位化以及通訊和電腦技術的整合而崛起)進步的速度快上好幾倍,網際網路本身就是其中一個明證。這樣進步的速度讓許多末世預言家大受啟發;

在諸多相關書籍當中,凱恩克羅斯(Frances Cairncross)的《距離之死》(Death of Distance)算是比較高明的:

新的點子加速傳播,而且跨越國界。

以往許多資訊都僅侷限於工業國家,就算傳播到其他國家,速度也極為緩慢;可是現在貧窮國家卻可以立刻取得。以往只有少數官僚可以把持的資訊,現在全體選民都可以得知。以往只有大型企業集團才能提供的服務,現在小公司也能躋身其中。在這股狂潮之中,通訊技術的革命具有高度的民主性,徹底解放、平衡貧富之間的失衡現象。

凱恩克羅斯的論點確實有值得讚賞之處,科技以及正常化的發展的確促進人們遠距相連、合作。誠如凱恩克羅斯所主張的,某些服務的執行和交付分處兩地,這樣的分別確實可能十分重要。

儘管如此,如果因此宣稱通訊技術的進步讓「距離」消失,那就純粹是誇大其詞。各位要再想想網際網路本身。網路流量國際化的程度難以精確衡量,特別是因為國內流量不容易掌握的問題。不過根據我所掌握的估計數字,國際化的程度還不到百分之二十,也就是百分之十的兩倍以內。

如果以變化的程度來看,而不是水準,那麼總流量當中國際流量所佔的比重(尤其是跨洲的比例)其實是下降的,箇中有許多因素,像是點對點技術(peer-to-peer, P2P)流量暴增,乃至於美國之外(美國幾乎向來是全世界的國際交換中心,這情形直到近年才改觀)還有許多其他選擇的發展。


企業案例可以更明確的數據清楚說明這個現象。人們常以資訊科技服務為例,說明科技進步怎樣促進全球化的發展。可是這類工作當中,只有百分之二或百分之十一(端視你們看的是整體潛力市場,還是只看近期可以進軍的市場而定)是在海外進行。另外我們也可看看Google這個純粹網路導向的企業,這個案例有助於清楚呈現國界的障礙以及影響力。

該公司號稱支援一百多種語言,部分因為這樣,最近更被評選為頂尖的全球網站。

二○○六年,Google在俄羅斯(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的祖國)的市佔率卻只有百分之二十八,

當地搜尋服務市場的頂尖業者Yandex佔有百分之六十四,Rambler佔有百分之五十三──在俄羅斯網路搜尋服務的廣告市場當中,這兩大當地競爭對手佔了百分之九十一的市佔率。

Google的問題一部分反映出語言的複雜度:俄語的名詞有三個性別、六個代名詞變化,動詞非常不規則,而且文字的意思要看前後文或是結尾的方式。

此外,當地競爭對手比較適應當地的環境,譬如,雖然缺乏信用卡以及線上付款基礎設施,但當地業者可以配合傳統銀行建立付款機制,以彌補不足。

Google的市佔率在二○○三年雖然成長一倍,但還是得在俄羅斯成立實體據點,並聘用工程師──這一點也凸顯出,實體地點的重要性依然不減。


Google在中國飽受網路檢驗制度之苦,這個廣為人知的例子充分說明國界依然不容輕忽的事實:政府對於建立封閉國家網路,以及施行當地法律更加駕輕就熟(網路地理辨識技術不斷進步也有些幫助)。不光是極權國家會以這些方式施展影響力,

法國於二○○○年禁止雅虎(Yahoo!)網站上納粹紀念品的拍賣,

在許多專家看來,就是奠定法律重要先例的一大成功。

美國政府於二○○六年禁止線上賭博遊戲的干預行動,

對於經濟的影響力可說是至今最大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oscott 的頭像
    tsuoscott

    左永安顧問專欄 共通核心職能 卓越經營模式 ISO10015 TTQS 連鎖加盟創業 雲端運算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