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左永安顧問 醫院的墮落 醫院遇缺不補、醫療團隊待遇不穩定或不佳,影響醫療品質 醫院也開始大型化和財團化 ,為以降低經營、人事、採購、醫材、藥品的成本,買更便宜的東西、吸收更多的病人,間接衝擊醫療服務與人力品質。

都是醫療商品化的惡果(滕西華)

2011年 03月29日 



 
近日署立醫院許多高層疑似收賄的案子,引發諸多爭議,

這都是政府放任、甚至主導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的惡果。(醫院就是個問題)

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的問題,已侵蝕整個醫療體系的價值,

醫療商品化的思維是追求最大利潤,

醫療自費金額與項目不斷增加,醫院也開始大型化和財團化,


為以降低經營、人事、採購、醫材、藥品的成本,

買更便宜的東西、吸收更多的病人,間接衝擊醫療服務與人力品質。

求利潤漠視病人權利

公立醫院的逐年萎縮,衛生署絕對難辭其咎。


公立醫院的競爭力和價值,不在追求盈餘,


而是必須在整體以利潤為導向的私醫體系中,維持公共衛生的任務,

扛起照顧賠錢病人的責任,

如照顧精神病人、愛滋病人、酒藥癮病人、傳染病甚至癌末病人等。

然而,政府任憑公立醫院自負盈虧,

下場就是醫院遇缺不補、醫療團隊待遇不穩定或不佳,影響醫療品質;

醫院為降低成本、確保獲利,只能仰賴外包業務

招標採購或派遣人力、增加自費項目。

衛生署自己都把署立醫院整體委外經營了,

如何能去規範署立醫院「核心業務」不得外包呢?

長期下來,公醫不再有競爭力,不上不下,更別提其結構性的院長輪替,

都是幾個人的權力遊戲。

醫療商品化的極致便是國際醫療專區,

而無論有心人士如何為國際醫療專區擦脂抹粉,

都掩飾不了這是一個典型「商品化價格」政策!

政府在「非營利」的醫療體系中,

竟然想讓專區醫療機構可以「營利」、「廣告招攬病人」


(連廣告費都要納稅人出錢)、甚至是「上市」成為公司,


而專區外不行,一樣醫療、不一樣的規範,


這是什麼樣矛盾又匪夷所思的政策,簡直人面獸身。

政府只強調幾百億「產值」;另一個是拿「部分產值」當「道德稅」

來挹注健保,以此說服立法院及民眾支持。

我們擔心的難道只是對健保病人的排擠而已嗎?

一旦得以公司存在,醫療大剌剌成為商品,所有醫師或服務都只是標價,


不但追求最大利潤,還能上市上櫃,醫療如何自主?

如何確保以病人權利為中心價值?

健保病人永遠是這些醫療公司業主檢驗、遴選它優秀團隊的戰場,

醫學教育如何能避免醫師或團隊不去歧視或選擇病人?

如何不以價格做算計來治療病人?這無疑是飲鴆止渴!

貧富拉大醫療階級化

全民健保確保醫療體系在政府可管理的價格或利潤內,

提供民眾一定品質的醫療服務,為民眾帶來健康而傲視全球!

然在此情形下,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的情形仍急速惡化,

貧富差距拉大使醫療出現階級化,

還包含了

1.醫學科別的發展嚴重失衡

2.醫院大型化與連鎖化

3.醫療分級模糊化

4.醫療人員普遍待遇下降

5.醫療糾紛增加等

6.整體醫療價值的改變


作者為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oscott 的頭像
    tsuoscott

    左永安顧問專欄 共通核心職能 卓越經營模式 ISO10015 TTQS 連鎖加盟創業 雲端運算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