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 2016 左永安顧問 左記歐洲美國台灣百年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 商學院 EMBA TTQS 共通核心職能 大數據BIGDATA 社會企業的創設與經營的「5P」——熱情(Passion)、目標(Purpose)、計畫(Plan)、夥伴(Partner)、獲利模式(Profit)本書提供了出色的建議,探討信念、金錢、情緒、法律、關係、團隊合作與自我認知等主題。 如何打造社會企業:以人為本的新商機,幸福經濟帶來大收益 The Art of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as if People Mattered 作者: 卡爾.弗蘭克爾, 艾倫.布隆伯格 原文作者:Carl Frankel ,Allen Bromberger 譯者:吳書榆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4/08/11 語言:繁體中文人生最美好的獎賞之一,便是真心誠意助人者到頭來一定也幫了自己。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從某種意義來說,概念就像是精蟲一樣:每十億個構想,只有一、兩個會在世上發光發熱。社會企業十誡 1 尊重金錢。 2 要抱持強烈的策略取向。 3 堅持品質。 4 堅持極致簡單原則(簡稱「KISS」原則,keep it simple, stupid!) 5 什麼都可以妥協,但你的氣節操守除外。 6 人貴自知。 7 尋找支援。 8 和你的(冒險)事業培養出健全關係。 9 照顧好自己。 10 戰戰兢兢,保持平衡。

 

如何打造社會企業:以人為本的新商機,幸福經濟帶來大收益

The Art of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as if People Mattered

  • 作者: 卡爾.弗蘭克爾, 艾倫.布隆伯格
  • 原文作者:Carl Frankel ,Allen Bromberger
  • 譯者:吳書榆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8/11
  • 語言:繁體中文
 
 
人生最美好的獎賞之一,便是真心誠意助人者到頭來一定也幫了自己。————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如何打造社會企業》的兩位作者具深厚實務經驗,以實際案例闡述社會企業的創設與經營的「5P」——熱情(Passion)、目標(Purpose)、計畫(Plan)、夥伴(Partner)、獲利模式(Profit),很具參考價值。————社企流|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

本書提供了出色的建議,探討信念、金錢、情緒、法律、關係、團隊合作與自我認知等主題。

大家好!本書是一本如何成功經營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指南;社會企業是一種新興方式,用來處理有組織、具生產力的人類活動,其目的是滿足人們一方面想追求個人成就,一方面想服務人群的雙重渴望。

我們身為律師與從業者,在社會責任企業(socially responsible business)與社會企業領域加起來共有五十年的經驗,我們希望助社會型創業家一臂之力;當然我們也很清楚這有多困難。要成為社會型創業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成為創業家,而創業維艱,十之八九都落得一場空。
 
在創業任務中若再加入「社會型」的意涵,則又讓難度提高了一層。從某方面來說,這是因為社會企業的教戰守則本來就比較複雜。
 
社會企業須服侍更多的主人,要考慮更多的變數。此外,這個領域的規則也比較不明確:社會企業仍在摸索發展階段,成功的羅馬大道需要假以時日才鋪得出來。此一範疇目前仍迷霧重重。而這也正是我們撰寫本書的用意:盡我們所能,讓一切撥雲見日。

沒錯,這裡充滿挑戰,但絕對是一場值得獻身的賽局。這不只是因為從事社會企業原本就是高尚且有價值的活動(可說是「人類能做的最大善事」),更因為就實務上而言,這可以增進你的成功機率……前提是你要有正確的規劃與策略。
 
如今,人們渴望未來學家巴克敏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所說的願景—創造服務全體人類的世界,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股熱望,正是社會型創業家手中的王牌。善用這股能量,套入你的創業計畫中,它將會是助你揚帆、帶你成功的順風。

★為何要有社會企業?

在討論社會企業的運作機制之前,先讓我們來探討為何社會企業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從某種意義來說,概念就像是精蟲一樣:每十億個構想,只有一、兩個會在世上發光發熱。當這麼多概念都無疾而終時,為何社會企業會成功?

我們相信,社會企業之所以能抓住人心,是因為它訴求的是人們深沈的渴望,這也剛好激勵了所有偉大的宗教—盼能解除人類的苦痛。

那又如何?這個論點很跳躍,不是嗎?

沒錯,所以請容我們解釋。
如果你和我們一樣,你將很樂見痛苦終結。我們可以先從不會太過激進的穩健目標開始做,比方說,消除貧窮與疾病。

然而,不見得只有實體才痛苦,因此你也會樂見這個世界變得更公平。你喜歡看到有資源的人和沒有資源的人能有更平等的分配,你希望全球的女性都能和男性平權,你但願所有種族與宗教都同樣受到敬重和關懷。

如果你是一個完全以策略面為考量的人,你也希望引起痛苦的情境能有所改變。

你希望生態體系能健全,不僅因為這件事本身就很重要,更因為健全的環境才會豐饒,進而減少貧窮與疾病。你期待政治體系能讓所有人受惠,而不要獨厚少數人。你期盼看到帶動社會體系發展的力量中多一點溫暖,少一點權力爭奪。你希望看到這個世界更美好、更高尚。

但,同樣的,如果你也和我們心思一致的話,這代表你在乎的不只有「外在」情況;你也關心自己,換句話說,也就是「內在」情況。當我們想到世人所受的苦難時,自己也會心痛,沒有一個人希望如此。我們真的不想這樣!

且讓我們坦白說吧:在人類的利他主義渴望當中,也有著自私的成分。我們不是只關心自己,而是滿在乎自己的。這不是壞事,更絕對無需為此自我譴責。

就算是不那麼自私的人,也會以自我為中心: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基本上,所有人都關心自身的福祉。

事實上,如果說人類有什麼優異之處,那應該就是受苦了。

當我們向外看、檢視世界現實時,我們會覺得痛苦。當我們向內看、觀照自我內心,得出結論認為自己還沒發揮最大的潛能,或者覺得沒有盡力去減少人世間的災難,我們會覺得痛苦。

當我們無法得到期望中的結果時,也會覺得難過。有時候,是我們自己阻礙了去路;有時候,是這個世界擋了我們的前途;更有些時候,是兩者兼具。不論是什麼理由,當期望與成就之間出現落差時,都很讓人苦惱,而這樣的苦惱總是讓人難受。

從更一般性的角度來說,每當認知出現分歧,我們就會覺得受苦。如果我期待感覺自己很高貴,但對自己所作所為的評價只是勉強及格,這就是分歧。如果我想要自己能夠一帆風順,但現狀是好壞皆有,這就是分歧。

如果我渴望終結貧窮,但處處可見貧民窟,這就是分歧,而,痛苦會悄悄地潛入這股分歧(以及所有的分歧)當中。

且以上述的思維當成背景資料,回頭來看社會企業。

以目前的架構來說,現代的組織形式鼓勵受苦。

企業的行事風格通常鼓勵「以我為先」的自私自利,這樣的觀點和人們想自認品德高尚的渴望互相衝突。

非營利組織的行事規矩則通常抑制大膽、高效的行動,也不鼓勵冒險,但偉大成就像高貴的靈魂一樣,是每個人都想要追求的,也因此,非營利組織讓很多人倍感挫折。最後的結果是,人們得在兩種無法讓人滿意的選擇之間拉扯:如果他們根據組織的基本原則行事,那真是要命;如果不這麼做,也同樣要命。

這正是社會企業的切入點。社會企業的重點,就在為世界排憂解難,包括實體面、性靈面與情感面。

它的重點就在於減少人類內心的痛苦,在於讓我們認同自己的所作所為,在此同時還要有效果。

社會企業的目的,在於終結組織架構造成的分歧;現代的組織形式強迫我們在把事做好和去做好事之間擇一,因此加深了我們內心的折磨,也更難減輕這個世界的苦難。

如果你向典型的社會型創業家請益,他們絕對不會說:「我創業是因為我想要終結痛苦。」

他們比較可能聚焦在自己特定的志業上,比方說:「我希望為城市農業的興起付出一點心力。」「我希望讓買不起眼鏡的人都能擁有眼鏡。」

同樣的,如果你抽絲剝繭,剝掉層層外殼,到最後你會來到同樣的基本熱望:想要終結苦痛,包括內在的、外在的。

眾神啊,請過來幫幫忙救苦救難吧!但,在這個時候,冥想祈禱只算是額外的加分選項罷了。真正管用的,反而是社會企業要求我們揚棄區分成營利、非營利架構的舊心理模式,改用新的、整合度更高的概念,好好思考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做好事。

在此,我們要提出一種見解,而且是非常讓人興奮的觀點:稍微修正我們的「現實通道」(reality tunnel),就可以誘發出不成比例的改變,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從這個層次來看,社會企業的概念中蘊含著崇高的成分(或許也有人說是打高空)。在夢想的一開始,你的計畫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設法終結所有苦痛,而且,當你真正動手去做,心中無黨無派、念茲在茲的只有一件事:增進全體人類的福祉,對於這樣的創業行動,還有什麼好批評的呢?

這是一幅激勵人心的願景,無怪乎它能吸引世人的目光!

然而,這是可達成的目標嗎?這是終會有人提出的問題(人的心思就像脫韁的野馬一般快速,一下子就轉到這上面來了),但沒什麼幫助。比較切合的問題是,你我能否以個人的身分來創造出正面效益,讓世界因此不同?倘若能夠,這就已經足以構成行動的理由了。

我們不需要費盡心力研究更高遠的問題,探究我們離創造出美麗的烏托邦還有多遠。

而我們確實需要遠大的夢想。不僅因為夢想可能實現,更因為這些夢想會讓我們充滿熱情,敦促我們起而行。而行動將讓一切大不同。

★關於本書

我們之所以寫作本書,是因為我們期望社會企業變成一種導向成功的制度,也因為我們希望每位社會型創業家能夠成功。如果我們認為幫不了你,就不會寫這本書了。

我們採用的方法,說起來不太傳統。多數商業書籍會把焦點放在策略戰術或領導上面,也就是說,著重外在或者內在的賽局。要成為成功的創業家,你必須精通這兩方面:你要做到外在精明、內在睿智,因此,我們會在這兩大主題上配置大致相等的篇幅。

本書將分成三部。第一部(「所謂的社會企業」)提出一份概覽,綜觀一個新現象;雖然有點誇張,但我們可以說這股新興現象正在席捲全球。

我們基於某些內在與外在理由(或者,如果你喜歡的話,也可以說是主觀與客觀的理由),才用這種方式來呈現本書。以實務上來說,第一部是一個架構,以利彙整之後比較片段零碎的資訊。

這部分對於目前與未來的從業者來說也很有用,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所處的環境。

至於主觀因素,則是當我對自己說「我是一位社會型創業家」時,不免帶出的一個問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當我照鏡子的時候,我看到鏡子裡那個回看我的人是誰?」

因此,這個部分要處理人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我是誰?而且,既然人是社會型的動物,這部分也要處理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我屬於哪一個族群?

第一部有三章:

「新世界,新規則」就是你正在讀的這一章。

在「進步中的族群側寫」這一章中,會輔以鳥瞰的觀點來檢視這種複雜且多面向的新興現象,針對目前的實務領域提出一種非正式的分類法。

在「世界觀之戰」這一章,我們要檢視當既有與新興心智模式爭相成為世上最佳的表現模式時,社會企業要如何嵌入其中。

在第二部(關鍵三要素:理念、資金、人)中,我們將注意力轉向經營社會企業的機制。

說到底,社會企業有三個截然不同的焦點面向:

理念(他們要達成什麼目的)、

資金(資金提供能量,讓他們能努力達成目標)以及

人(就算是聰明絕頂的人物,也無法光靠自己的力量打造成功的社會企業)。


第二部有四章:

「心之所在便是理念之所向」(討論理念)。

「錢很重要」(討論資金)。

「社會企業是人的事業」(討論人的問題)。

「決策、決策、決策」這一章則要帶領讀者完整體驗作者之一布隆伯格的經歷,

看他如何協同社會型創業家一起解決問題。

我們納入這一章,

是因為社會型創業家必須熟練於實地執行他們的策略與戰術選項。

你要下棋,就必須瞭解棋子。面對社會企業時也一樣,

而布隆伯格投入這場賽局已經好多年了。

第三部(「社會禪型創業家」)著重的,是內心的賽局。

這裡會提出一份指引,教你如何活在當下並求得平衡,

在此同時又能駕馭社會企業必然的快速發展步伐。這部分有三章:

「這是創業家的時代:企業的「氣」與「力」」

要揭去傳統(以及反傳統)的企業、權力與領導模因假面。

「社會企業十誡」要討論十條絕對不可違反的成功原則。
    
「克服創業家病」則要因應幾種特別的挑戰,

這些都是創業型(社會企業也一樣)人格特質中就算不是無可避免、

也絕對會時常出現的結果。

我們還要提幾個應該很有用的本書相關重點。首先,我們在本書納入的內容,

和傳統型與社會型創業家(以及投資人)都息息相關。

不管是否為社會型創業家,只要是創業家,都需要募資,

也都可能會因為「願景狂」(visionholism)而受害。

我們也會討論領導統御;這是一種人生的技能,而非專屬於社會型創業家。

第二,我們努力讓本書精簡、容易消化並且寓教於樂。

現代人沒有時間閱讀了;

我們會努力遵循犯罪小說大師埃爾莫爾•倫納德(Elmore Leonard)

給作者的忠告:「刪掉讀者通常會跳過的部分。」

我們也會努力把書中的內容安排得有條有理,就算你只是瀏覽略讀,也能有所收穫。

第三,本書主要聚焦的地理區是美國,其中理由很簡單,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國家(與法律體系)。

有鑑於社會企業現象具有全球性的特性,在適當時,我們也會提到其他國家的活動。

最後才提、但絕對無損其重要性的是,本書當然無關性靈,

但也從性靈面的直覺當中得到很多靈感。

我們深信,要能成為貨真價實的社會企業專家,你必須活在當下,

更要自知自覺。你在主觀上需要做到通情達理,在客觀上則需要熟練能幹。

你需要培養技能,比方說,面對不確定時也能安然自在。

你需要平衡自我與無我、自利與服務、自信與謙恭。

你當然可以把這當成是一種性靈面的練習,也可以當成是領導的要求。

以我們來看,這兩者之間有大量重疊之處。

————————————

資本市場提供給社會型創業家的資本會比較少嗎?
 
許多社會型創業家會認為,背負社會使命讓他們更難以募資,因為多數投資人只對一件事感興趣:追求最大利潤。就我們來看,這是簡化且太過負面的態度。

其一,雖然資本市場以老派的思維佔優勢,最關心的是投資的財務報酬,但對於社會型創業家來說,不見得是壞事。當社會使命以可增添價值的形式納入品牌中,即便是最保守的投資人,也會將社會使命視為加分項。

還有,現在有一小群、但越來越多的投資人主動尋求社會型投資,甚至超越傳統投資項目。就像我們看到的奧米迪雅網絡這樣的機構,就十分積極地尋找社會企業。

天使投資人也組成了一個社群,裡面的成員會為他們相信的社會企業帶來優厚條件。

當中有些是高財富淨值的個人,他們想要促成正面變革並拿回自己的投資,以便投資其他社會企業。從這裡得到的任何利潤都是好事,但並非必要的加分項。傳統型創業家只能從親友處拿到這種好條件。慈善型投資人很少見,但絕非鄉野傳奇。

當你的事業體營運模式很受質疑時,會支持你的天使投資人很少(坦白說,也很笨)。就算是最浪漫的行善者,基本邏輯也適用:你要說服他們,

說你的企業可以在財務上創造適當的投資報酬率。

強力的社會使命很難填補不當營運計畫造成的黑洞。

你如何才能吸引這種天使投資人?就像之前提過的,你可以聘用專業募資人,

由他們去運作他們的私人關係網絡;或是參加投資人圈的募資競賽;

要不然也可以參加由社會型創業網絡等組織舉辦的活動,在這些場合,

可供投資人與創業家進行非正式的交誼。

有一個問題,讓投資人對於混合式組織型態很有疑慮。

公益性公司的地位會不會導致公司更難取得資金?我們的答案是或許吧!

有一點。對於許多投資人來說,公益性公司的地位本身有一些不確定性,

說不清哪些目標才重要,比方說,達成財務使命是否會一直都居於高優先地位。

由於不確定性通常被視為風險因素,因此,這會導致投資風險變得更大。

結果是:投資人會用更嚴苛的討價還價條件施壓。

此外,涉及像公益性公司這類新式組織型態時,需要做更多教育推廣的工作。

這也會讓投資人裹足不前。不懂的東西,就不要靠近。

我們的評估是很粗淺的,這是因為公益性公司的相關立法是最近的事,

目前還沒有太多實證證據。

但,我們的結論也很合乎邏輯。公益性公司條款的最大目的,

是要讓其他利害關係人和股東擁有同樣平等的立足點。

我們預期,這會引發許多投資人的隱憂。

B型公司認證則是完全不同的組織型態包裝法。

公益性公司的地位賦予董事會成員法律責任,在設定優先順序時,

相對上社會使命在前、財務投資報酬率在後,

因此會導致一般人在認知上認為這類組織型態會提高風險,

但B型公司認證則是一種大致上避免法律責任的品牌策略。

雖然B型公司認證也會衍生出些許的附帶成本,

但是一般認為這是和提高風險無關的可行商業策略。

基本原則是,投資人不會因為你是社會企業而給你任何優惠。

你的目標有多崇高並不重要;缺少一份動人的營運計畫,

就永遠都過不了創業的門檻。但,如果你能為投資人帶來具有吸引力的機會,

而且這當中有一項可以建立品牌的整合性社會使命,則會顯得更動人,

你在資本市場便有了優勢。

反之,如果你的社會使命成為旁人眼中的成本中心與企業負債,

你在籌資賽局中就要多承受一些重擔。

因此,在回答「社會企業在資本市場究竟是優勢或劣勢」這個問題時,

我們非常中庸的答案是:視情況而定。

————————————

社會企業十誡

1    尊重金錢。
2    要抱持強烈的策略取向。
3    堅持品質。
4    堅持極致簡單原則(簡稱「KISS」原則,keep it simple, stupid!)
5    什麼都可以妥協,但你的氣節操守除外。
6    人貴自知。
7    尋找支援。
8    和你的(冒險)事業培養出健全關係。
9    照顧好自己。
10    戰戰兢兢,保持平衡。


★十誡之一:尊重金錢

許多社會型創業家是因為社會使命才被吸引到企業界。

賺取利潤是次要的,比較像是達成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最後的結果是:

他們完全不在乎現金流(以及所有和錢有關的事),

大致上認為時間到了就會有錢。這個經常出現而且有時會致命的錯誤,

會以三種截然不同的謬誤形式出現:

 
@謬誤:時間到了就會有錢

如果願景讓你心醉魂迷,對於資金何時會進來、又有多少資金會進來這一類的事,

你很容易就樂觀過了頭。

神奇空間事業(Amazing Space Enterprises)

的創辦人傑森•史崔特(Jason Street)1,希望能打造一個全球永續發展平台。

他籌得50萬美元作為種子基金,把大部分的錢用來開發一個讓人嘆為觀止的網頁。


他很確定,一旦他擁有原型產品之後,錢自然會滾滾而來。可惜並沒有。

原型產品很棒,但能吸引投資人的是你如何印證概念,而非美工比賽。

資本市場要看到這個網頁可以引來廣告主並且能獲利。史崔特並沒有證明這一點。

@謬誤:這不過是一點小錢

當你覺得意氣風發時,很容易浪費。

2004年,有一位朋友給我(弗蘭克爾)一筆比較偏向下限的六位數美元資金當禮物,

我用這筆錢創立了一家社會企業:

我們社區網路公司。

在這份事業發展的最早期,我花錢很豪爽:

不管到後來是得靠著極少資金還是根本就花光所有資金,問題都還遠得很,

無論從什麼觀點來看,都和我無關。

我快速地在開發標誌與行銷推廣上花掉太多錢。

這件事和任何事的重要性是一樣的,因為這很有象徵意義:

我們已經破釜沈舟展開行動了,何不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在此同時,我輕忽了未來,故意視而不見重要的現實,

毫不在乎今天的一點小錢會變成他日的救命錢。

@謬誤:這無可避免

多年來,目前為香港永久居民的丁潔絲(Christina Dean)

一直擔任口腔外科醫師。

之後她轉任新聞界,以這裡為基點,

創辦並經營衣適酷(Redress),這是一家企業型的非營利組織,

成長迅速

根據其網頁所言,

組織的任務是要獻身於創造

「一個時裝產業,讓可持續時裝能發展成一種生活態度,

而不只是一股熱潮。」

丁潔絲說:

「我早期浪費很多錢,還自以為那是慣例,是無可避免的。

如果我沒有做這樣的假設,就會更仔細地看緊荷包。」

當你在經營社會企業時,對錢千萬不要漫不經心。

底線是……損益表上最底下那一行的利潤。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社會企業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uoscott 的頭像
    tsuoscott

    左永安顧問專欄 共通核心職能 卓越經營模式 ISO10015 TTQS 連鎖加盟創業 雲端運算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