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拍天后 賣衣年營業額創3億

更新日期:2009/10/13 07:01  
網路上有一位超級賣家,71年次,大三那年用5萬元做創業基金,在網路上賣女裝,
之後為了壓低成本,還頂下快要倒閉的紡織廠自創成衣,現在1年創造3億業績,這位27歲的天后級賣家,現在還開起實體店面,第一天試賣,收入就有50萬。
幫少女挑選著今年秋季跑趴最亮眼的混搭服飾,這位有著大大眼睛,纖細身材的七年級正妹周品均,5年前靠著網拍賣衣服,現在可是一年坐擁3億營業額的服飾業天后。
唸大三那年,周品均一邊得顧課業,一邊卻幻想著賺大錢的野心,瞞著媽媽拿著借來的5萬元,蠟燭兩頭燒的做起混搭網拍衣,原本只是興趣,純粹靠低價吸引買家,沒想到後來經營出心得,自己成立工廠,從設計、打版到製衣,都不必再看供應商臉色。
網拍經營有成,周品均眼光放更大,最近斥資600萬打造夢幻店面,準備搶攻實體通路市場,短短2天業績就達100萬,七年級創業,令人刮目相看。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鼓作氣,還是慢工出細活?
 
EMBA雜誌編輯部/文

一般人常以為,期限較長的專案有個好處,因為時間長,可以慢工出細活,理論上,應該比時間壓力緊迫的專案,更有機會端出豐碩的成果,然而實務上卻不見得這樣理想。

劍橋大學教授狄麥歐(Steven Demaio)從多年的專案經驗中發現,大多數人接到長期專案時,

不外採取兩種因應方式:

第一、把大量吃重的工作留到期限快要截止了才動手,堪稱臨時抱佛腳型;
 
第二、一接到專案立刻卯勁全力以赴,堪稱一鼓作氣型。

狄麥歐認為,這兩種方式都有缺點。

他最近在哈佛商學院部落格上分析,

臨時抱佛腳型的人等待太久才動手進行專案主體工作,此時最棒的點子已經逐漸淡化,再難激起興奮感,浪費了創意過程中最美好的養分。

事實上,這種方式無異是選在最困難的時候動手,而不是選在創意巔峰時期行動,就算沒有悲劇收場,專案成效也必然大打折扣。

反觀一鼓作氣型的人,雖然展現超強行動力,卻可能在一頭栽下去的當頭,錯失深入思考的機會。

如果你發現自己想著:「我只要趕快完工就是了。」然後急於動手,最後成果很可能不如人意,因為你沒有留一些可以讓點子醞釀、發酵的時間。

也許你心想等到完成後再回來修正,可是一旦有了「出清交辦事項」的心態,就很難以嶄新的眼光看待已經完成的工作,到時候反而會覺得生米既然已成熟飯,就不要再多事了。

這麼說來,什麼樣的方法最理想?

狄麥歐認為
要決定最理想的動手時機,關鍵在於你把壓力點放在哪裡。一旦接手專案,你應該給自己一小段積極思索的空窗期,不要貿然動手。這段極其重要的「醞釀期」,是讓創意散發芬芳的關鍵。等到那股壓也壓不下的創意呼之欲出時,就是積極行動的最佳時點。

如果你等得太久,不但耗損勃發的創意,最後也會面臨期限過於緊迫的窘境。最好的辦法是趁著點子還新鮮就開始動手做。這時離結案期限還早,而且你的動力來自內在的創意,而不是外在的截止期限。抓住這個時點,就能在專案走到一半之後不久,結束大部分吃重的工作。

那麼剩下來的時間要做什麼?

當然是修正再修正。

每次回頭看時都要用嶄新的眼光去檢討。換句話說,你有好幾次慢慢沉思修正的機會,這是臨時抱佛腳型永遠做不到的。

太快動手會扼殺創意,太慢動手又會讓創意疲乏枯竭,也許你下次應該試試狄麥歐的中庸之道,看看能否提高專案的績效。

來源:EMBA雜誌第278期(2009年10月出版)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公司非要打折
 
EMBA雜誌編輯部/文

擔任顧問二十多年的行銷專家麥基(Steve McKee),日前於美國商業週刊SmallBiz季刊的專欄上直言:「我恨死打折了!」

麥基指出,

好的行銷策略應該要讓公司更獲得顧客喜愛,或者可以獲得更多利潤,然而打折卻會破壞品牌價值與公司利潤,完全違反行銷的目的。

但是很多公司卻不斷在打折,不景氣時打折的情況更是普遍。

麥基表示,打折應該只是適當的時候偶爾使用,而且使用時要非常謹慎。

當公司在考慮產品要不要打折時,一定要記得以下三個原則:

原則一:
打折只能是短期的。打折就像藥品,針對身體某種狀況服用一段時間是有效的,如果長期亂用很可能導致上癮,結果良藥反而變成毒害。

公司對打折上癮,產品的價值定位會一直往下掉,有時甚至演變為賣一個賠一個,根本毫無利潤可言。而且太常打折,顯示公司並不認為產品擁有原訂價格的價值,同時公司也等於訓練顧客,如果沒有打折,就不要買公司的產品。

原則二:打折要有充足的理由。
讓消費者清楚知道公司為什麼打折。不要讓他們認為,打折是因為公司的產品賣不出去,想盡辦法清庫存;或者公司對不景氣束手無策,才會有降價的驚慌反應。

舉例來說,蘋果公司的筆記型電腦給予學生折扣,並沒有拉低品牌的價值。因為對公司而言,折扣的理由很充足(讓電腦使用者在年輕的時候就習慣使用蘋果的產品),對消費者而言,理由也很充足(學生的經濟能力比較有限)。

同樣地,蘋果的iPod舊機換新機可以獲得九折優惠,也沒有殺傷品牌。這麼做一方面鼓勵顧客升級既有產品,一方面給予外界好印象,覺得公司是注重環保的負責任企業。

蘋果電腦的兩個折扣做法都讓消費者更買得起產品,但是保持住,甚至提高了品牌的價值。

原則三:
儘量發揮創意。公司可以透過其他方法,表面上看起來沒有打折,但卻有打折之實,例如,寧可把產品的原價訂低一點,而不要一開始訂很高,上市不久就打七折。

電玩零售商GameStop在這波不景氣裡,發揮創意減少打折造成的負面效應。
公司知道目前顧客的手頭比較緊,因此強力促銷售價比全新電玩低的二手電玩,保持顧客繼續上門的習慣。等待景氣回溫,新電玩的買氣自然也回升。

GameStop藉此找到不打折的方法。公司躲過以新電玩打折刺激買氣的命運,以免破壞新電玩的行情,短期內滿足了顧客,長期來說對公司有害。

麥基提醒,如果公司非要打折,至少要做到這三個原則,把打折的破壞力減到最低。


來源:EMBA雜誌第278期(2009年10月出版)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佳顧問具備的五大條件

e化顧問 最佳顧問5大條件

(本文出自e天下第35期)

「顧問」是企業e化不可或缺的中堅人物,如何找到一位「對的」顧問,

就成為企業e化的必修學分。

《e天下》遍訪顧問業、軟體業以及產業界人士,為中小企業整理出尋找最佳e化顧問的5大條件。

推動優秀公司邁向卓越的企業領導人,並非先找出巴士該往哪裡開,然後要員工把車子開過去。他們反而先找對人上車(要求不適合的下車),接下來才弄清楚車子該往那個方向開。

《從A到A﹢》柯林斯 著 一般人常常以為,企業進行e化時,導入哪一種軟體最重要。

其實,就如柯林斯(Jim Collins)所言,要把車子開到一個很棒的地方前,

得「先找對人」;而企業e化時,那位關鍵「對的人」,就是顧問。

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富味鄉,是台灣最大麻油製造商;2年前,富味鄉要導入ERP時,董事長陳文南在徵詢許多企業界友人的意見後,決定要先找「對的人」。 

陳文南打聽到

現任遠百愛買資訊管理部協理利秀滿有豐富的組織改造經驗,因此,他花了半年多的時間,終於說動當時還在太古集團擔任總裁室行銷企劃經理的利秀滿到富味鄉操刀。

組織改造完成,富味鄉接著導入漢康科技的ERP系統,在陳文南的要求下,漢康派出有12年企業e化導入經驗的資訊管理顧問葉淑禎進駐富味鄉。

一年半後,富味鄉ERP所有模組全部上線。原本各單位單日營業額必須3天後才能算出、全公司單日營業額必須等到一個月後才能出爐,現在只要隔天就能得到。

「富味鄉e化能順利上線,2位顧問其實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富味鄉管理部經理林秀蓉說。當時身兼公司e化專案主管的她回憶,雖然導入ERP的過程相當辛苦,而且與顧問間也時有爭執出現,「但過程中若沒有他們,很難想像我們還能走到目的地。」

富味鄉是一家資本額2.5億元、員工人數175人的中小企業;在台灣,平均每100家公司,就有98家是類似富味鄉這樣的中小企業,但說到e化,卻不見得家家都如富味鄉一般能順利達陣。

「e化做到一半就草草收尾的時有所聞,」安永管理顧問公司副總經理劉士榕觀察。

既然顧問是企業e化不可或缺的中堅人物,那麼,如何找到一位「對的」顧問,就成為企業e化時的必修學分。尤其對成本和人力都相對緊縮的中小企業而言,「便宜又大碗」的顧問,簡直就是攸關e化成敗的基石。

以下,就是《e天下》遍訪顧問業、軟體業,以及產業界人士,為中小企業整理出尋找最佳顧問的5大條件:

最佳顧問條件1 折衝協調的溝通能力顧問的溝通能力,是e化能否持續往下走的關鍵。

IBM全球服務事業群業務諮詢服務事業部協理劉鏡清表示,e化顧問經常要面對的,就是和導入企業溝通協調的問題,尤其當企業老闆對e化支持度不夠,或是企業員工過於強勢時,顧問的溝通能力就成為企業e化過程順利與否的關鍵。 

然而,如何才能判定一位顧問的溝通協調能力?「親和力」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觀察指標。

以劉鏡清為例,他在e化領域14年,也曾經是頂新集團資訊長。

他早年在負責一家物流業者的e化時,為了拉近與進駐企業員工的距離,甚至24小時和庫存人員一起作息,包括睡倉庫、開堆高機。也因為經常能與企業端打成一片,劉鏡清後來還被頂新集團找去擔任資訊主管,負責「康師傅」在中國大陸的e化建置。

安永管理顧問公司副總經理劉士榕也強調,通常一家企業e化的導入,不是只有一條跑道,而是有10多條;而且不是每條跑道個別地跑,其中大部份都是各跑道間腳綁著腳跑。他強調,此時溝通能力就攸關企業的e化最終是否能夠整合。

「做顧問就像做丈夫一樣,有婆媳問題必須解決,」漢康資訊資訊管理顧問葉淑禎也形容。

葉淑禎舉例,身為企業e化的導入顧問,常在知道客戶的需求後,還要回頭協調工程人員和軟體人員幫忙解決;此時,若本身的溝通協調能力不佳,不僅自己會陷入「裡外不是人」的窘境,更會造成導入企業在原本就已經繁複的e化工程中,多了一塊致命的絆腳石。因此,企業在e化時,若能事先選擇一位溝通協調高手,則無疑已經為自己先搬開一塊阻路的巨石。

最佳顧問條件2 專業知識豐富

甲骨文業務部資訊協理高芬蒂表示,找尋e化顧問時,最好以有類似產業輔導經驗者為優先考量對象。因此,高芬蒂建議中小企業主,在決定e化顧問前,可以先主動了解顧問的產業背景和經歷。
 
專業加上經驗豐富的e化老手,是讓e化提早完工的主力。劉士榕表示,由於台灣企業e化已經有多年歷史,因此,有經驗的顧問通常擁有一套方法,能使得e化導入時間愈來愈縮短。有相關產業e化導入經驗的顧問,更是最佳選擇。德碩管理顧問總經理唐宏霖強調,如果能找到對相關產業熟悉的顧問,「絕對可以為整個e化工程加分,」他說,不然的話,也要確保所找的顧問可以很快進入狀況。而由經驗所累積出來的專業,更是e化顧問的決選標準。

IBM協理劉鏡清就一再強調,一個好的顧問不是客戶要什麼就給什麼。

他舉例,去年一家主機板小廠找IBM做SCM(供應鏈管理)系統,結果企業e化經驗豐富的他進去後才發現,這家主機板廠想要靠SCM來解決的問題,其實有8成都是ERP的問題。

「如果沒有時間累積出的專業輔佐顧問了解實況,那不僅讓客戶走了冤枉路,更沒有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劉鏡清說。

最佳顧問條件3 敏感與細膩度

劉士榕形容,以ERP為例,該系統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寶藏,要不斷去挖。

「挖的前提是要會想像,」他說,絕不是憑空想像,而是進行各層面商業運作的模擬與考量。

劉士榕說,每一個客戶有不同的經營模式,顧問要去想如何挖出來,這時候就要靠顧問的敏銳度。 而企業要觀察一位顧問的敏銳度,除了同樣可以參考顧問過去的經驗和專業能力外,更可以提問試探顧問的敏銳度。

例如,許多中小企業進行e化時,經常會面臨業務員不願花時間key單,而老闆也不願意增加成本雇人來 key。葉淑禎指出,當遇到客戶提出這樣的難題時,她就會準備許多過去經手的案例,讓客戶了解有幾種解決辦法,同時,也讓客戶了解自己過去在處理類似問題時的敏銳程度。 

葉淑禎表示,很多中小企業主常因自己內部的人搞不定,所以才想要找顧問;此時,一位具備敏銳與細膩特質的顧問,就可以立即感受到企業主的想法,提出因應之道。

當然,若是一位敏銳與細膩的顧問,也可以在進駐一家企業時,立即了解該企業內,除了老闆外,其餘有「份量」的人物是誰。

「一定要先掌握公司內的『紅人』,e化工程才可以順利推行,」劉士榕說,通常這些「紅人」,大多是老闆的親戚。

最佳顧問條件4 門當戶對找顧問如同聯姻,門當戶對很重要。

飛雅高科技軟體事業群總經理陳光敏認為,中小企業在尋找e化顧問時,要依自己公司規模,找「門當戶對」的顧問。「小不要找大,」他強調,除了成本考量外,雙方的思維也會因為規模差距而產生落差。

德碩總經理唐宏霖也表示,中小企業在選擇顧問時,有80%以上都是成本考量,也就是找便宜的;但同時,這些中小企業也會想要兼顧顧問公司的名氣。然而,有名氣並不代表有實力。

儘管德碩是國內e化顧問界的「大招牌」,承接的客戶多是員工 500人以上的大公司,但總經理唐宏霖也直言,在一塊國際性的大招牌下,並不見得一定對中小企業有利,甚至業界也有大名氣的管理顧問拿下案子後,轉包給本地較小的顧問公司去做的情況,最後客戶甚至得多花一倍的錢解決問題。劉士榕也很強調門當戶對。

他說,雖然每一個顧問出去其實只是一個窗口,背後代表的是一個整合的機制,以及所擁有的資源,但也不能不考慮公司規模及成本。當然,也不能因此就選便宜的顧問。高芬蒂建議,最好也了解一下顧問公司的財務狀況,因為一個專案進行時間通常要半年到一年,「總不能做到一半,結果顧問跑掉了。」

最佳顧問條件5 口碑好,用過的都滿意好顧問當然有口碑,多探聽市場評價是基本功。

飛雅高科技陳光敏建議,中小企業在尋找e化顧問時,最好先探聽該顧問在客戶間的口碑,「做好做壞,業界其實都很清楚。」

若能循著上列5大條件,讓企業e化有了「人和」,再加上目前台灣中小企業其實已經具備e化的「天時」和「地利」,誰說e化有那麼難?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現實或夢幻?(來源:sxc.hu by nookiez)
現實還是幻想 偶像劇手法適當傳達商品訊息?
作者 : 波仕特線上市調網

更新時間 : 2009/10/09 17:59:30

從「幾度夕陽紅」到「敗犬女王」,夢幻劇情真的抓緊消費者目光?在播出渲染幸福的畫面後,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的民眾,對偶像劇的看法是否有巨大差異?看看他們對夢幻式劇情是期待,還是怕受傷害!

( 2009-10-12)

台灣偶像劇華美的佈景,俊男美女扮演的醜小鴨變天鵝,總吸引台灣本地及其他地區觀眾朋友的目光,台灣本土的偶像劇能夠殺出一片天實屬不易,不過市場仍舊侷限於較年輕的觀眾,尤其在強調精緻的日劇,以及在重視劇情的韓劇夾攻之下,台灣的偶像劇始終無法吸引到觀賞日劇或者韓劇這些年齡層的觀眾。到底原因何在?

波仕特線上市調網在2009年9月14日至16日
對於「針對台灣拍攝的偶像劇,您有什麼看法?」進行網路民調,結果發現,
1.有16.04%觀眾對偶像劇存有「常常拖戲」的印象,
2.其次是「劇情太瞎,不切實際」占了14.60%,
3.「行銷台灣景點,促進觀光產業」則佔12.06%,位居第三,
4.第四則是「戲劇主題過於狹隘,了無新意」有10.77%。

  由前四大選項可以發現,民眾對於台灣偶像劇的印象都是缺點大過於優點。
就以拖戲來說,日劇就算再精采,也幾乎是二、三十集就結束,但是台灣戲劇常常都是好看就加戲,希望延長收視率,所以長久下來,給了觀眾不精采及拖戲刻板印象。

男性不愛偶像劇,女性批拖戲  
從性別進行分析,男性的確對於偶像劇較沒興趣,有13.07%男性「沒有看偶像劇的習慣」,高出於女性許多。同時,
男性對台灣偶像劇最主要印象就是
1.「戲劇主題過於狹隘,了無新意」,
2.其次是「劇情太瞎,不切實際」,
因此大部分男性根本不看偶像劇。女性則是愛看,但是又覺得拖戲。

未婚認為拖戲,已婚認為劇情太瞎 
從婚姻狀態進行分析可以得知,未婚受訪者對於台灣偶像劇的印象主要為「拖戲」,已婚族群則認為是「劇情太瞎,不切實際」。
因為未婚者較年輕,觀賞台灣偶像劇比例較高,因此觀賞時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拖戲的問題;已婚者則是認為劇情過於不切實際,所以觀賞比例較少。

年輕人認為拖戲,年長者不看比例高  
年輕族群觀賞台灣偶像劇的主要印象都是「拖戲」;不過年紀愈長愈覺得「劇情太瞎,不切實際」,這也跟「沒有看偶像劇習慣」成正比,所以年長者對於台灣偶像劇可以說是敬謝不敏。

註:此調查針對波仕特線上市調網15~65歲會員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樣本為9,601份,調查時間為2009/09/14~2009/09/16,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1.00%。執行方式是波仕特線上市調網(Pollster Online Survey)透過網站市調平台,針對會員進行抽樣調查;由波仕特發送email邀請會員填寫波仕特所發佈的問卷,進行市場調查及市場訊息搜集。波仕特會員皆經過手機簡訊與email雙重認證通過,樣本資料可信度高於一般網站會員。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告公關(29)統一日前進行茶裏王廣告代理權的比稿,聯廣傳播集團、智威湯遜與電通國華皆積極參與,最後確定由聯廣突圍,取得茶裏王及美妍社的廣告代理權。

聯廣贏得茶裏王、美妍社廣告代理權
 

統一日前進行茶裏王廣告代理權的比稿,聯廣傳播集團、智威湯遜與電通國華皆積極參與,最後確定由聯廣突圍,取得茶裏王及美妍社的廣告代理權。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上最真實商戰遊戲《商業大亨》即將登場

遊戲基地 2009/10/10

Funmily 歡樂派 (以下簡稱「Funmily」) 今天(2009 / 10 / 9)正式宣佈,取得由研發團隊「動網先鋒」全力開發的模擬大作《商業大亨》在台灣、香港及澳門三地的代理經營權。


【遊戲基地記者╱fannine22 報導】

為隆重其事,Funmily 於今日宣佈以重金邀請到港台著名演藝人陳鴻烈先生擔任《商業大亨》的代言人,並同步發放由近期炙手可熱的香港模特兒 Lavina(鍾蕙芝)及 Rainbow(胡心諾)參與助陣的形象短片,遊戲官網亦於今日同步開啟。

《商業大亨》遊戲簡介


《商業大亨》是首款以商業為題材的大型模擬經營網頁式遊戲,更是同時集戰略、模擬、管理於一身的 MMOMG (多人線上管理遊戲)。

遊戲中玩家將會扮演一位充滿夢想的創業者,從零開始拼搏,通過努力不斷地經營不同業務,慢慢擴大自己的事業版圖及社會地位;憑著個人的膽識、機智的頭腦及獨特的眼光,在商界中擊倒眾多競爭對手來嬴取一場又一場的商業勝利,變成聲名顯赫的社會名流;最終更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強大商業帝國,確定為一代商界奇才,成為終極的商業大亨。


上至公司發展,下至店內清潔,由買地、開店、聘請員工、採購貨品,都一一由你操控,您還可以運用不同策略,向競爭對手發動一幕幕商場諜戰,除此之外,遊戲中還有股市系統、交易市場、商會系統、議政廳、媒體系統等特色系統,令您的感受商業世界的刺激!

革命性的遊戲延續傳奇色彩,《商業大亨》將會引發了新一輪 Web Game 熱潮,當中豐富的遊戲元素、刺激的商業攻略,以及寫實的遊戲系統,得到一眾玩家的喜愛及追捧。《商業大亨》即將開放限量鑽級優先試玩,讓玩家體驗殿堂級遊戲,成功取得限量鑽級優先試玩資格的玩家,更有機會與代言人陳鴻烈先生及兩位美女秘書 Rainbow、Lavina 近距離接觸及拍照。

形象短片 必成各界熱話

今天除了公佈《商業大亨》的代理及代言人外,還首次公開遊戲的形象片段。陳鴻烈和兩位美女名模 Lavina 及 Rainbow 的黃金陣容,配合各種商業戰場和辦公室趣事,更特顯出遊戲的特色、創新、有趣及與眾不同的全新遊戲體驗,後續官網還將陸續釋出更多精彩橋段,請玩家密切留意官網動態。

video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acebook臺灣爆紅功臣 《開心農場》解析

‧遊戲基地 2009/10/11

問起在台帶起 facebook(臉書、非死不可)之風潮的最大功臣是誰,無庸置疑的是《開心農場》這款遊戲。絕對不是因為某女藝人經媒體炒作想被某男藝人“戳”之暗示(註:facebook 的好友上線通知功能),更不是莫名其妙一夕走紅全無原因。

【遊戲基地記者╱zideaddin 報導】

已早有先例 但不被看好

《開心農場》是款以 flash 製作而成的小遊戲,過去遊戲產業稱這種類型為「Web Game」(網頁遊戲)。在最早的始祖《Travian》至 facebook 上方小遊戲爆紅的現在,網頁遊戲曾經是被遊戲界十分看好的一塊新類型。只不過,這股熱潮約是維持不到一年,網頁遊戲未能全面取代現有的 MMO 遊戲市場,這波 2007 年尾至 2009 年中的熱潮,最後逐漸不被看好;然而在《開心農場》的出現之後,facebook 與之一同影響了整個網路生態,媒體爭相報導這股熱潮所產生的現象,更為 Web Game 此類型打響了知名度。


與人們連結是重要關鍵

Web Game 並非只要做出類似《開心農場》這樣水準就能成功。它與 facebook 的緊密結合,帶出了最重要的關鍵「關係,人們的連結方式」;《開心農場》的設計機制十分淺顯易懂,你只要會種農作物,就能快速上手。這樣的特性一直是 Web Game 設計的必備重點─「簡單」。

facebook 與之連結的關鍵在於,你可以即時的知道自己的朋友在做什麼、想什麼以及發生了什麼事。

所以當你的朋友在你的農田中搞破壞時,你會透過 facebook 的即時動態通知獲取到消息,你可以選擇讓他們偷個精光,或者是反偷回來,看誰才是偷菜王!

負面的教導?

不過這種設計概念與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所產生的觀念有所衝突。

過去的農業社會教導我們,別人辛苦種植的農作物不能偷,父母口中說著以前年少輕狂到處偷摘別人水果是件多麼有趣的事,如今都已成為了一款小遊戲的設計特色。

你在現實中的農場偷菜可能會被農地的主人報警抓走,因為這屬於「偷竊」犯法的行為。我們偶爾行經人家觀光果園時,看著別人豐碩的作物時,總是有一種“若是偷偷拿一顆,應該不會怎樣” 的感覺。

這種心態的確使得這遊戲備受爭議,甚至是有警察機關下令警員不得在上班時遊玩這種「偷菜」的遊戲,因為會有損警察形象。

“只是個遊戲,何必這麼認真?”

真正的玩家會如此的思考著,而許多爭議這種遊戲教壞玩家、鼓勵玩家學習犯罪的民眾,被其他玩家譏諷觀念守舊、黑白不分,

因為真正的玩家不會因為這樣現實與遊戲不分,就如同喜歡《CS》的玩家不會真的去買把槍上街頭爆頭殺人,而偷菜的樂趣就是在於讓朋友氣得牙癢癢,看他會怎樣來面對已準備惡犬的你,又因為怕被狗咬扣金幣及經驗值,這種讓對方無法報仇的感覺,箇中滋味實難言喻。


玩法特色解析

不過《開心農場》並非只有種菜、偷菜這種玩法。你需要對你的農作物進行灌溉、施肥、除草、除蟲,更需要飼養雞、牛、豬等動物來增加農場的產值,進而獲取更多的金錢、經驗值來擴展你的農地。

你也可以到好朋友的農地巡視,發現農作物土地乾涸時幫忙澆水、雜草叢生時代為除草、蟲害肆虐時隨手噴上幾劑農藥。

你也可以火上加油,幫他的農作物再多放幾條蟲、種幾株雜草,這些要做不做都全看你,至於會不會得到報應呢?相信你很快就會看到。


然而遊戲營運也需要收入,收入該從那來?免費的 Web Game 遊戲當然會從遊戲的設計面著手,尤其是一些很必須的重要道具等…以《開心農場》來說,當你是個堅決不花台幣買任何農民幣限定商品時,你僅能玩到約 85% 的遊戲內容。

因為你養不起一隻狗、一頭牛,甚至是被視為大肥羊,天天都會被偷菜狂搶得很慘烈。


當你透過官方所舉辦的活動,或者是花錢獲得農民幣之後,一般人總是會馬上買條狗兒來守護你的農田,為得就是讓那些偷菜狂得到一點教訓。然而並非一隻狗兒就可以阻止偷菜狂的猖狂,因為狗兒還需要花農民幣的「骨頭」來進行能力升級,更何況狗兒又有分好幾種…光狗兒的種類就多達 10 種,而且每隻狗兒只能為你效忠 30 天,時間過了你又得重新再培訓一隻。
獲利的方式很重要

當然,有人會以「偶爾消費」的心態來進行遊戲,也有人是堅決「不願消費」的。因為許多人認為,遊戲只是消遣,不需要花費新台幣來購買虛擬的道具,畢竟他們大多認為這種是不健康的遊戲態度,因此這種這兩種類型的玩家,各佔了一定程度的比例。

未來的日子裡,台灣的遊戲玩家有極高的可能性再見到類似遊戲橘子將 Gash 點數與《開心農場》之購買農民幣結合的例子出現。只不過這樣的小遊戲熱潮,也要有辦法讓人深感興趣,並與朋友能一起互動,設計廠商一切不以錢為前提,這才是最重要的設計理念。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220億元,中國人壽市值居全球壽險公司之首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金融時報)2009 / 10 / 12 星期一 14:11

2009年9月,當人們心潮澎湃地準備迎接新中國60週年華誕之時,險企上市同時也成為保險行業熱議的話題。

  先是天平保險大股東天茂集團宣稱,天平保險已與國泰君安簽署上市輔導協議;然後是中再集團2009年 9月初斥資33億元入股光大銀行,公司總裁吳高連表示,要推動中再集團整體上市,必須在股權投資、資本運作方面多做嘗試。

不過真正唱大戲的還屬與共和國同歲的老牌險企,9月24日,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召開創立大會,公司宣佈整體改制收官,中國人保也基本完成其大金融綜合經營的佈局,將擇機在A股上市。

  上市,無疑已成為保險公司謀求更大發展的必由之路。

截至2009年6月底,中國已有各種組織形式的保險公司120餘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493家,兼業代理機構13.7萬家,其中有6家公司在境內外上市,一家保險中介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他們不僅改寫了港股、A股中國保險企業上市的零紀錄,還通過股改、上市,使資本實力大大增強,經營理念、運行機制明顯轉變。國際視野的提升,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都巨大地釋放了公司發展的內生動力,企業迅速得到超常規發展。

中國人壽、中國平安進入全球《財富》500強企業。由於金融危機的重創,在國際上很多金融機構市值慘遭縮水、品牌價值一落千丈的情況下,2009年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排名仍較2008年度提升26位,位列133位,「中國人壽」品牌價值由2008年的668.72億元人民幣上升至824.37億元人民幣。

截至2009年9月22日,中國人壽市值達到1203億美元、8220億元人民幣,居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市值500強企業第31位,為全球壽險公司之首。


中國民族保險企業擁有了比肩全球頂尖保險企業的雄厚實力。

艱難創業承載民族保險業復興夢想

2009年87歲的中國保險界元老王恩韶在回憶自己的保險生涯時寫道:「我從1942年就參加保險工作。舊社會的保險基本控制在以英、美為首的外國保險公司手裡。當時我們很多年輕人心裡感覺很不痛快,希望有朝一日成立自己的保險公司,建立獨立自主的民族保險事業。」

1949年,伴隨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民族保險業的新篇章,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誕生實現了王恩韶的夢想。但王老心中一直有一件未了憾事。

1986年,王恩韶被派去英國創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英國的子公司,並任中國保險(英國)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那時,他就曾考慮過在倫敦再辦一家人壽保險公司。但由於壽險的經營模式和人才與財險完全不同,「在倫敦,我們能做到在世界財產保險的中心立足,而且與西方老牌公司平起平坐,這算是為我們國家保險事業作出的貢獻,但美中不足的是壽險公司沒有辦成,感到深為遺憾。」

20世紀80年代,儘管中國保險行業已開始甦醒,但規模小,主體少,而且業務單一,經營落後,保險整個行業的規模甚至不及四大國有銀行一個分行的資產規模大。

  「1992年友邦登陸上海灘,給上海乃至中國保險市場帶來很大的衝擊,其推出的保險代理人營銷方式具有震撼效果。」平安保險相關人士說。在此之前沒有人認識到中國壽險領域巨大的業務成長空間。而正是之後壽險業的發展成就了今天保險業規模的迅速擴大。

  到1995年,上海已有天安、大眾兩家區域公司。保險法的頒布,使泰康、新華、永安、華泰、華安5家股份制公司先後獲批成立,再次掀起新一輪市場主體進入大潮。

而作為對分業經營政策的回應,由人保改組而來的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在京浮出水面,旗下有3家專業公司。至此,中國保險市場群雄競技的大戲敲響了開幕鑼鼓。
  改革開放? 重組改制讓險企煥發活力

  如果說1996年開始的專業化經營使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新華人壽、泰康保險等一批保險機構迅速崛起,那麼2003年的重組上市則為中國保險機構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世紀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保險業在短時間內「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全面對外開放,當一大批外資、合資公司紛至沓來時,「狼來了」的呼聲響徹國內保險業。

  中國保險企業將在準備還很不充分的情況下,直接走上與實力雄厚、經驗豐富、技術領先的外資公司同台競技的道路,顯然壓力巨大,挑戰空前。

  「不少人動搖了。」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總裁楊超回憶說,當時,在外資公司先進的產品概念、經營戰略及強大的母公司背景面前,特別是在高薪的誘惑下,中資公司人才大量流失。「有人說,國有金融企業太土氣---歷史包袱重、管理水平低,在國際化的背景下沒出路。

  我們不服氣!」實行股份制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勢在必發。

  從2003年起,人保財險、中國再保險、中國人壽、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等這些我國保險業的中堅分子開始了股改、重組、海外上市融資和回歸A股的風雨之路。其中太多的艱辛與驚心動魄,由此帶來公司戰略、制度的幡然巨變只有經歷者才有切身的體會。

  2003年年中,三大國有保險公司全部重組改造完畢。與此同時,平安保險也在謀劃集團整體登陸資本市場。

  2003年11月6日,人保旗下子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內地金融機構海外上市第一股在香港掛牌交易。

  北京大學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孫祁祥教授當時對此評價表示,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使其格外引人注目。

首先一個特點
就是所謂「保險第一股」的概念---人保財產保險公司不僅成為第一家在海外資本市場上市的內地保險企業,也是第一家直接進入股票市場募集資本的內地保險企業;

第二個特點
股票發行的巨大規模,公司共發行30.052億股,佔人保總股本的28%,籌資總額54億港元;

第三個特點
是國際市場對人保股票認購的積極性令人印象深刻。

  2003年12月17日和18日,中國人壽分別在紐約和香港成功上市,並創造當年全球最大規模的IPO。2007年1月,中國人壽壽險公司作為保險概念股第一家在上海成功回歸A股,填補了我國資本市場沒有保險股的空白,同時成為我國首家境內外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險企業。

  2004年6月,中國平安在香港H股上市,兩年後回歸A股,短短3年之內市值由800億元一路飆升最高曾超過萬億元,由此鑄就了平安內部員工的無數超級富豪。

  2007年11月,作為首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國內保險中介股,泛華保險掛牌首日便以58%的傲人漲幅榮獲當年中國公司在納市首日表現榜單的「探花」。

  2007年12月7日,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啟動A股發行,這意味著國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保險集團亮相資本市場,成為第三家登陸A股的保險公司。

  做強做優? 邁向國際頂級金融保險集團

  「我國保險業正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保監會一直鼓勵保險企業抓緊時機,支持符合條件上市的保險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做大做強中國保險業。」從2000年開始,保監會一直積極推動險企股改、上市,並施以政策助力。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多次表示,險企上市對於提高保險企業競爭力、實現民族保險業的快速發展有著戰略性的意義。


  「全球保險業在資本市場有三個特點:

一是保險業控制著40%的全球資產;

二是保險業對資本的需求巨大;

三是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的60%-70%的保險公司都是上市公司。

上市是保險業的行業特點決定的,是保險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走的路,唯一的選擇。」平安保險董事長馬明哲曾以此下定了挺進資本市場的決心。而境內外兩地上市,為其帶來充足的資本金,也為平安在金融綜合經營先行一步打下堅實的基礎。借助戰略投資者和國際化的管理團隊,以保險業務為核心,並已涉足證券、信託、銀行等金融領域,成為全球第六大金融保險集團公司。
  上市後,通過市場力量的兼併和重組為構築中國的「保險航母」創造有利條件。2007年年底,中國人壽審時度勢,響亮地提出了打造國際頂級金融保險集團的奮鬥目標,並按照「三步走」的戰略,在鞏固壽險、資產管理兩大核心主業市場競爭能力的同時,積極穩妥地發展財險、養老險,並為下一步涉足銀行、證券、基金、信託領域做好準備。

  而在2009年9月24日,新成立的人保股份公司董事長吳焰表示,此次人保改制是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銀行改制模式後,從金融企業集團的角度率先進行的有益探索,開創了綜合經營格局下金融集團改制的先河。

  繼2003年保險公司上市元年之後,2009年無疑成為險企上市的一個關鍵年,中國保險市場發展巨大潛力讓人們相信,在今後境內外資本市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險企身影。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免費!書摘─形形色色的「免費」

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祕密
克里斯.安德森/著;
羅耀宗、蔡慧菁/譯 
天下文化出版
售價:380元



 iThome (記者) 2009-10-09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有的「免費」形式,其實是同一件事的變形:把錢從一種商品轉移到另一種商品,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從現在轉移到以後……不管用哪種方式,一定得有人負擔成本



即使是商業意義的「免費」,意思—和商業模式—也很廣。有時「免費」不是真的免費。「買一送一」只是兩個半價的另一種說法。「內附贈品」的意思,其實是指整個產品售價已加計贈品成本。「免運費」通常意指運送成本已經加進產品的價格。

有時,免費當然是真的免費,但這不算是新的經濟模式—
免費樣品」只是行銷手法,意在引介某種產品,激起消費者心中的一絲絲虧欠感,也許能夠促使他們去買照原價出售的商品。

「免費試用」可能真的免費,卻限制時間,而且除非付費,否則可能很難停止試用。

加油站的「免費打氣」,經濟學家稱之為「附帶產品」(complementary good)—
提供這種免費產品(自己為輪胎打氣)的目的,是要消費者注意到付費產品(加油站賣的口香糖、汽油等各種東西)。

然後,還有靠廣告贊助的媒體產業,從免費接收的無線廣播和電視,到大部分的網站都是。

靠廣告贊助免費內容,這種商業模式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前—由第三人(廣告主)負擔費用,第二人(消費者)就能免費取得內容。


最後,有時免費真的是免費,而且確實是一種新模式。這一類免費,大多出現在網路上,邊際成本接近零的數位經濟在這裡發揮影響力。

大部分使用者利用相片分享服務網站Flickr,真的不必花錢(Flickr甚至不放廣告)。Google提供的大部分服務同樣也免費、不登廣告,就算是循媒體廣告模式,也是換個方法套在軟體和服務(如Gmail),而不是用在內容。

然後,又有維基百科和部落格空間等令人稱奇的「禮物經濟」(gift economy),背後的驅力都不是為了錢,而是出於維護名聲、引人注意、表現自我等動機。

所有這些,可以分成四大類「免費」,其中兩類是舊的,但仍在不停進化,另兩類則隨著數位經濟而興起。

進一步探討之前,先回頭談談所有的「免費」形式,其實是同一件事的變形:

把錢從一種產品移轉到另一種產品,從一個人移轉到另一個人,從現在移轉到以後,或者先進入非金錢市場,之後再回來。經濟學家把這些稱作「交叉補貼」(cross—subsidy)。

交叉補貼的世界

交叉補貼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的精髓。意思是說,不管用哪種方式,一定得有人負擔食物成本,不是由你直接埋單,就是由提供免費食物對自己有利的其他人負擔。

有時人們是間接付款而取得產品。你讀看的免費報紙是靠廣告收入印行,而廣告支出是零售商行銷預算的一部分。行銷預算已經算進獲利率裡面,所以你(或者你身邊的某個人)最終是以購買更貴的產品作為付款方式。你也需要付出時間讀報,由於別人看到你閱讀的報紙,因此形塑了你的名聲。超級市場的免費停車場,是利用產品售價加成來支付。免費樣品則靠有人購買付費產品來補貼。

禮物經濟裡的交叉補貼,比較委婉而不著痕跡。部落格供人免費閱讀,而且通常不夾帶廣告,但這不表示你每次造訪都不涉及任何交換價值。看了免費的內容,你的回報是注意到某位部落客的貼文,不管是造訪,還是連結,都能強化名聲。這位部落客可以用這個名聲得到更好的工作,提高網路排名,或者找到更多的顧客。有些名聲加分可以化為財務進帳,但我們很難預測確實的路徑,因為每次都不一樣。


交叉補貼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方式運作:

● 付費產品補貼免費產品。

賠本出售的商品是業務的命脈,從爆玉米花補貼賠本電影,到餐廳賣貴的葡萄酒補貼便宜的餐點都是。「免費」則更進一步,一種東西不是用遠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而是完全免費奉送。這可以是「內附免費贈品」的噱頭,或者像免費樣品那樣常見。這種「免費」形式是我們熟悉,相當直接的古老經濟模式,所以這裡不談太多。

● 日後付費補貼現在免費。

免費行動電話綁約兩年,就是這種時間補貼的典型例子。它只是把電話服務從銷售點的收入移轉為以後每年持續不斷的收入。這種做法,等於用將來的你,補貼現在的你。電信公司希望你不會看到將來每一年的電話服務花費是多少,而只看到今天就能取得的免費手機而動心。

● 付費者補貼免費者。

從男人花錢才能進夜總會,而女人免費進場,到「孩子進場免費」,到富人繳稅比較多,沒那麼有錢的人繳稅比較少(有時一毛錢也不必繳)的累進課稅辦法,根據付費的意願或能力,把市場區隔成幾個群體的做法,是定價理論的傳統基礎。

「免費」將這種做法推進到極端,把這個概念延伸到一群消費者可以免費獲得產品或服務。業者希望免費的消費者能夠吸引(即上例中的女人)或者帶來(即上例中的孩子)付費的消費者,或者一部分的免費消費者搖身而成付費消費者。當你信步走過拉斯維加斯迷人的場所,欣賞那些華麗的內部裝潢,你的視覺享受是免費的;擁有那些東西的人期望有些人會停下腳步,賭上一把,或者買點東西(最好兩者兼有)。

在交叉補貼的廣大世界中,「免費」模式通常有四類。


第一類免費:直接交叉補貼

免費東西:吸引你掏錢購買另一樣東西的任何產品。

免費對象:願意以「某種方式」付費的人。

沃爾瑪(Wal-Mart)推出數位多功能影音光碟(DVD)買一送一的活動時,DVD是賠本出售的商品,售價低於成本,目的是吸引你來店,然後付錢搬走一臺洗衣機或者能讓沃爾瑪賺到錢的其他商品。
任何一套產品和服務,從銀行的業務項目到行動電話的通話辦法,每一個環節的價格,往往由心理因素(而非成本)決定。你的行動電話公司也許不能從你的每月通話秒數賺到錢—它把通話費率壓得很低,因為它知道這是你挑電信公司的首要考量—但是你的語音留言月費就有利可圖了。

企業會把產品組合裡的某些產品價格訂為零(或者接近零),好讓獲利不錯的其他產品更容易賣出去。

這是吉列交叉補貼法的延伸,愈來愈多的產業正在跟進。

市場可以定義得多廣?科技在這方面可以給企業更大的彈性,允許它們更有餘裕免費贈送產品或者服務,以促銷其他產品或服務。

例如瑞恩航空打破行規,把自己定位成類似提供全套服務的旅行社,而非銷售機位的供應商。你的信用卡免年費是因為你向零售商買東西,銀行再向零售商收取服務費來創造收入。零售商又把他們負擔的費用轉嫁給你。(當然,如果到了月底你沒有繳清帳款的話,銀行會收你利息,賺得更多。)

第二類免費:三方市場

免費東西:內容、服務、軟體,及其他。

免費對象:每一個人。

根據「免費」建立起來的經濟,最常見的是三方系統(three-party system),也就是第三人付款,參與前面兩方之間免費交換所創造出來的市場。聽起來很複雜?其實,你每天都會碰到它。這幾乎是所有媒體的營運基礎。

傳統媒體模式中,出版者提供免費(或者接近免費)的產品給消費者,然後由廣告主付錢,參與這個過程。無線廣播讓人「免費收聽」,電視則讓人「免費收看」。同樣的,報紙和雜誌的發行者向讀者收取的價格,也無法支持產品製作、印刷和流通的實際成本。他們不是賣報紙和雜誌給讀者,而是把讀者賣給廣告主。這就是三方市場。

從某種意義來說,網路的出現,讓媒體的商業模式延伸到許多行業。這不只是一切都由廣告主支付的概念。媒體公司靠免費內容賺錢的方式有許多種,例如出售和消費者有關的資訊、品牌授權、「加值型」訂閱、直接電子商務。現在網路公司的整個生態體系正圍繞著相同的一套模式不停壯大。

經濟學家把這種模式稱作「雙邊市場」(two-sided markets),因為有兩組截然不同的使用者群體,相互支撐而產生綜效:廣告主付錢給媒體,以接觸消費者,消費者再回過頭來支持廣告主。最後付錢的人是消費者,但只是間接支付較高的價格,因為行銷成本墊高了產品定價。這也適用於非媒體市場,例如免年費信用卡讓消費者多刷卡買東西,發卡銀行就收到更多的刷卡處理費;免費提供作業系統工具給應用軟體開發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到平臺。每一種情況中,成本分散或者遭到隱藏,讓消費者以為最初的產品免費。

tsuosco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