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左永安顧問 醫院的機會與責任 葉金川觀點相對論 衛生署想修改醫療法來設立國際醫療專區,在某一個特定地點, 讓營利單位成立醫療機構,專門照護國際病人
國際醫療 不設專區較可行
讓營利單位成立醫療機構,專門照護國際病人,
現今的規劃是不讓台灣人去國際醫療專區看病,
也就是健保不給付,必須自費;國際醫療專區的目標群眾是國際人士,
像是歐美、大陸、東南亞國家的人,不過這樣的規劃,雖有優點但也有致命傷。
台灣的醫療水準要比歐美強是太不可能的,而且台灣沒有語言的優勢,
綜觀亞洲國際醫療,做得比較好的是泰國、新加坡、印度。
新加坡與印度都是英語國家,另外,泰國的曼谷遠比台北還要國際化;
而台灣的地理優勢是東亞及太平洋,除中國大陸外,國際醫療需求都不大。
台灣雖有價格優勢,但在國際醫療上,價格並不是主要優勢,
因為就醫的人,大都是不在乎價格才會去跨國就醫。
台灣的優勢是「華語」,中國大陸的市場相當龐大,
開玩笑的說,我們很可能會變成「大陸醫療專賣區」,
這樣可以增加醫護和行政人員的就業機會。
不過我認為,台灣的一流醫生應該要照護台灣本國人為第一優先,
而不是照顧外國人。
國際醫療專區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錢」,
因為國際醫療的公司型態是以營利為目的,
中下階層完全感受不到這個制度的好處,獲利的將是財團。
而台灣的醫療大都不是營利單位,
都是醫療法人、宗教法人、學校法人這類性質,也就是說,
台灣目前比較沒有把「醫療當作生意在做」這種觀念,
民眾對醫療的觀念,是偏向社會財,而不是資本財,
也早已習慣把「人人生命等值、醫療大眾化」當作是自身權利。
國際醫療實質上就是「貴族醫療」,台灣其實也有貴族醫療,
但都是偷偷做,不敢明目張膽,但國際醫療專區一旦成立,
就等於是政府帶頭做一個讓外國人和有錢人才可以來看病的專區,
這是「醫療階級化」的開始,
富人與窮人的戰爭又將再次被挑起,對於辛苦中下階層以及普羅大眾來說,
他們的心裡又會怎麼想呢?
泰國是國際醫療相當興盛的地方,我認識一個從台灣過去的醫生,
他說:
「泰國人比較溫和,而且對政府的期望沒有那麼高,
所以可以容忍貴族醫療的存在,但台灣人能嗎?」
本文並不是說國際醫療一定不能發展,或許不要設專區反而比較可行,
新、印、泰也非專區,在一般醫院外國人愛來就來,
簽證及軟體方便就可,
而
中國大陸只要有百分之零點一的人口想來台灣就醫,
就是一個難以想像的龐大市場,對於經濟方面當然會有莫大的助益。
推動國際醫療,利與弊之間的取捨,是衛生署所必須仔細考量的。
- Apr 07 Thu 2011 11:03
2011 左永安顧問 醫院的機會與責任 葉金川觀點相對論 衛生署想修改醫療法來設立國際醫療專區,在某一個特定地點, 讓營利單位成立醫療機構,專門照護國際病人
close
2011.04.07
衛生署想修改醫療法來設立國際醫療專區,在某一個特定地點,
【2011/04/07 聯合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